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已形成以北京为核心、武汉为战略支点的 “南北双基地” 生产格局,同时通过产能优化和前瞻性布局,为其全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提供支撑。以下是具体生产基地的详细情况:
一、北京生产基地:智能化与产能升级的核心
1. 一期工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
- 位置:北京亦庄新城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占地面积约 72 万平方米,四至范围为西至同义路、东至环景西一路、北至景盛南四街、南至亦通街。
- 产能与生产车型: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优化产线流程已实现实际产能提升。目前主要生产小米 SU7 系列车型,包括 SU7、SU7 Pro、SU7 Max 等,每 76 秒即可完成一台车下线。
- 技术亮点:工厂配备 9100 吨超级大压铸设备、700 余台工业机器人,实现冲压、压铸、车身、涂装、电池和总装六大工艺全自动化。此外,工厂顶部覆盖光伏板,年发电量达 1640 万度,实现绿色生产。
2. 二期工厂(通州马驹桥镇)
- 位置:紧邻一期工厂东侧,占地面积 53.11 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 40 万平方米。
- 建设进度与产能: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启动试生产,7-8 月正式投产。投产后年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主要支持小米 YU7 等新车型的量产。
- 战略意义:二期工厂的投产将使小米汽车总产能突破 45 万辆,为实现全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提供关键支撑。此外,工厂规划预留了 52 公顷扩展用地,为后续车型和产线升级预留空间。
二、武汉生产基地:华中市场的战略布局
1. 位置与规模
- 地址: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占地面积约 2000 亩,与小鹏汽车、路特斯生产基地相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 规划产能:预计投产后可支撑小米汽车 2026 年百万辆级产能目标,占地面积是相邻小鹏工厂的三倍,显示出庞大的产能储备。
2. 建设进展
- 2025 年 4 月,武汉工厂已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基桩施工和土地围挡工作启动,部分设备开始进场。
- 小米官方已发布武汉工厂项目总监等岗位招聘信息,要求具备工厂筹建经验,显示项目进入筹备后期。
3. 战略定位
- 武汉基地旨在辐射华中市场,缩短产品交付半径,同时利用武汉 “中国车谷” 的产业配套优势(如东风汽车供应链、高校人才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 未来可能引入自动驾驶算法实验室等研发功能,形成 “生产 + 研发” 一体化布局。
三、其他潜在布局:天津与长三角的可能性
1. 天津
- 背景:天津拥有深厚的工业基础和政策支持,曾被推测为小米汽车潜在生产基地。
- 现状:目前天津仅有小米汽车销售服务中心(如空港汽车园店),未发现官方宣布的生产基地信息。
2. 长三角地区
- 供应链优势:长三角地区聚集了宁德时代、博世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可能成为小米未来产能扩张的选择。
- 动态:截至 2025 年 4 月,尚未有小米在长三角新建生产基地的公开信息。
四、产能规划与市场影响
1. 2025 年产能目标
- 北京一期工厂(15 万辆)+ 二期工厂(30 万辆)+ 武汉基地(部分产能),总产能预计超过 45 万辆,支撑全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
- 小米 SU7 系列持续热销,截至 2025 年 3 月交付量已超 2.9 万辆,YU7 上市后订单可能进一步激增,产能压力倒逼工厂加速投产。
2. 行业影响
- 小米的 “南北双基地” 模式分散了供应链风险,提升了区域市场响应速度。
- 武汉基地的建设可能加剧华中地区新能源汽车竞争,与小鹏、路特斯形成直接竞争。
五、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核心生产基地集中在北京(亦庄和通州),武汉基地处于建设后期,预计 2025 年底或 2026 年初投产。这种布局既保障了当前产能需求,又为未来市场扩张奠定了基础。随着产能提升和新车型上市,小米汽车有望在智能电动汽车市场进一步扩大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