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在李肖爽的统筹下,正加速推进战略布局与产品迭代,展现出从 “单品爆款” 向 “生态矩阵” 转型的强劲势头。以下是基于最新动态的深度解析:
一、李肖爽的角色与战略布局
作为小米汽车副总裁兼市场部总经理,李肖爽在 2025 年的核心职责聚焦于产品规划、供应链协同与市场攻坚。他主导了上海车展的参展策略,以 SU7 Ultra 为旗舰车型强化品牌高端形象,同时通过 “暂缓发布 YU7” 的决策,为技术优化与舆论修复争取时间。这种 “以退为进” 的策略背后,是其对市场节奏的精准把控 ——SU7 系列一季度交付 7.58 万辆,积压订单超 18 万份,若此时强推新车型可能加剧产能压力。
在供应链领域,李肖爽推动的 **“自研 + 生态链” 模式 ** 成效显著。小米汽车与建国汽车达成战略合作,拓展销售渠道;同时通过直采电池包、引入 9100 吨一体化压铸机等举措,降低生产成本并提升效率。这些动作使其在应对 SU7 产能瓶颈时,仍能将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
二、2025 年小米汽车的核心动态
1. 产品矩阵:从轿车到 SUV 的全面覆盖
- SU7 系列升级:2025 款 SU7 Pro/Max 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CLTC 续航突破 900 公里,支持 800V 超快充(10 分钟补能 400 公里)。智能驾驶系统升级至 Xiaomi Pilot 3.0,硬件配备 1 颗激光雷达 + 11 颗摄像头,法规允许后将通过 OTA 解锁 L3 级功能。
- SU7 Ultra 性能图腾:作为 “性能天花板”,其 1548 马力、1.98 秒破百的数据刷新行业认知,52.99 万元的定价直接对标保时捷 Taycan,试图在高端市场撕开缺口。
- YU7 战略定位:首款中大型纯电 SUV,预计 6-7 月上市,起售价或低于 30 万元。其双电机版本综合功率 508kW,续航超 800 公里,瞄准特斯拉 Model Y、蔚来 ES6 等竞品。雷军亲自参与冬季高速测试(-10℃环境下行驶 1310 公里仅充电两次),为其续航能力背书。
2. 产能与交付:二期工厂投产缓解压力
北京亦庄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6 月投产后年产能将超 30 万辆。配合生产制度调整(两周休一天)和供应链优化,小米计划全年交付 35 万辆,其中 SU7 占比约 70%,YU7 占 30%。不过,当前 18 万份 SU7 未交付订单仍需约半年时间消化,YU7 上市后能否快速爬坡值得关注。
3. 技术突破与生态协同
- 三电系统:自研超级电机 V8s 转速达 27,000rpm,碳化硅电控能耗降低 15%;电池采用 CTB(Cell to Body)技术,车身扭转刚度提升至 42,000N・m,接近百万级豪车水平。
- 智能生态:澎湃 OS 车机系统支持手机、平板、家居设备无缝互联,AI 语音助手可识别复杂指令(如 “打开车窗 30% 并导航到最近充电站”)。车家互联功能实现到家前自动开启空调、灯光等场景联动。
- 补能网络:全国建成 500 + 座超充站,峰值功率 600kW,兼容 800V/400V 车型。电池租赁方案(车价立减 8 万~10 万元,月租 980 元)降低购车门槛。
三、挑战与风险
- 智驾信任危机:3 月底 SU7 高速 NOA 事故暴露技术短板,系统未能识别施工隔离桩导致爆燃,引发公众对 Xiaomi Pilot 3.0 的质疑。李肖爽暂缓 YU7 发布的决策,部分原因在于避免叠加舆论风险。
- 产能爬坡压力:尽管二期工厂投产,但 SU7 的 8 个月交付周期警示供应链韧性不足。YU7 上市后若订单激增,可能重蹈交付延迟覆辙。
- 市场竞争加剧:特斯拉 Model Y 焕新版、蔚来 ES6 等竞品降价应对,小米需在 “高端性能” 与 “性价比” 间找到平衡。机构预测其 2025 年净利润中,汽车业务贡献占比仅 12%,盈利模式仍需优化。
四、李肖爽的战略价值
作为小米汽车 “最懂产品的人”,李肖爽的核心价值体现在 **“技术落地与市场感知的双重敏锐”**。他主导的 SU7 Ultra 以性能参数重塑行业标准,同时通过 “雷军亲自拍摄樱花照” 等营销事件制造话题,成功将 YU7 热度维持在高位。在供应链端,其推动的 “直采 + 生态链” 模式,既降低成本又保障产能,为小米汽车从 “手机公司” 向 “科技车企” 转型奠定基础。
2025 年,小米汽车在李肖爽的带领下,正站在 “销量跃升” 与 “品牌破局” 的十字路口。若能在智驾技术迭代、产能释放与全球化布局上持续突破,或将成为改写中国新能源汽车格局的关键变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