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公开信息及行业分析,2025 年小米汽车的供应链已形成覆盖电池、电机、智能驾驶、热管理、车身结构等核心环节的上市公司矩阵。以下为各领域关键供应商及合作细节:
一、电池与能源系统
- 宁德时代(300750.SZ)
- 核心合作:独家供应小米 SU7 Ultra 车型的麒麟电池(101kWh 三元锂电池),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 公里。
- 技术壁垒:全球动力电池市占率 37%,与小米联合研发 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体积效率提升至 77.8%。
- 订单弹性:2025 年小米汽车交付目标 35 万辆,宁德时代电池配套份额预计超 60%。
- 比亚迪(002594.SZ)
- 核心合作:旗下弗迪电池为小米 SU7 标准版提供磷酸铁锂电池(73.6kWh),成本较三元锂低 15%,适配中低端车型。
- 技术协同:刀片电池通过针刺实验,安全性行业领先,2025 年预计供应 10 万辆级车型。
- 清陶能源产业链
- 固态电池布局:小米与清陶能源合作开发硫化物固态电池,计划 2027 年量产(能量密度 500Wh/kg)。
- 相关上市公司:
- 利元亨(688499):提供固态电池整线设备,中标广汽埃安项目。
- 三祥新材(603663):供应锆基电解质材料,已量产。
- 万顺新材(300057):提供固态电池铝箔,布局复合铜箔技术。
二、电驱动与底盘系统
- 汇川技术(300124.SZ)
- 核心合作:子公司苏州汇川联合动力为小米 SU7 全系提供驱动电机总成,包括 V6s 超级电机(功率 210kW,效率 97.5%)。
- 技术优势:国内工控设备龙头,新能源汽车电机市占率超 15%,适配小米高性能车型需求。
- 凯众股份(603037.SH)
- 核心合作:通过子公司苏州炯熠开发智能底盘减震系统,配套小米 SU7 及 YU7 车型,订单占比预计 2025 年达 30%。
- 技术协同:线控制动系统与小米智能驾驶方案深度整合,支持自动泊车和紧急制动。
- 华域汽车(600741.SH)
- 核心合作:供应内饰总成、车灯、电驱动铝壳盖等部件,覆盖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车企供应链。
- 订单潜力:小米汽车放量带动零部件采购规模,2025 年相关业务收入或增长 40%。
三、智能驾驶与电子系统
- 德赛西威(002920.SZ)
- 核心合作:提供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搭载英伟达 Orin-X 芯片),支持 L2 + 级自动驾驶功能,算力达 508TOPS。
- 技术壁垒:全球智能座舱市占率 12%,与小米联合开发 HyperOS 车机系统,实现五屏联动。
- 禾赛科技(HSAI.US)
- 核心合作:为小米 SU7 Pro/Max 提供AT128 混合固态激光雷达,探测距离 200 米,点云密度 153 万 / 秒。
- 市场地位: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占率 34%,2025 年小米订单占比或超 20%。
- 均胜电子(600699.SH)
- 核心合作:供应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和车联网模块,集成高通骁龙 8295 芯片,支持语音交互和 OTA 升级。
- 技术整合:全球前五大汽车电子供应商,2025 年智能驾驶业务收入占比将超 50%。
四、热管理与轻量化
- 奥特佳(002239.SZ)
- 核心合作:提供热泵空调系统,-10℃环境下能效比提升 30%,适配小米 SU7 的 800V 高压平台。
- 订单增长:2024 年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突破 60%,小米订单贡献超 20% 营收。
- 祥鑫科技(002965.SZ)
- 核心合作:供应电池包结构件和车身轻量化组件,采用高强度铝合金材料,减重率超 20%。
- 产能布局:2025 年新增产线投产,交付周期缩短至 30 天,受益小米产能爬坡。
- 三花智控(002050.SZ)
- 核心合作:通过 Tier1 供应商间接供应电子膨胀阀和微通道换热器,热管理系统市占率全球第一。
- 技术延伸:布局仿生机器人机电执行器,与小米生态链协同拓展智能硬件领域。
五、其他关键供应商
领域 | 公司 | 合作内容 | 技术亮点 |
---|---|---|---|
精密制造 | 津荣天宇(300988) | 热管理部件、车身零部件 | 新能源业务收入占比超 50%,小米订单占比 20% |
注塑模具 | 海泰科(301022) | 汽车注塑模具,应用于 SU7、YU7 等车型 | 客户覆盖奔驰、比亚迪,技术适配高端车型需求 |
电子元件 | 商络电子(300975) | 阻容感、电源芯片等电子元器件 | 通过 Tier1 供应商间接供应,供应链整合能力强 |
检测认证 | 中机认检(301508) | 汽车设计验证、碰撞测试 | 国内少数具备一体化检测能力的机构 |
六、风险与趋势
- 技术迭代风险:固态电池、4680 圆柱电池等新技术可能改变供应链格局,需关注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的量产进度。
- 竞争加剧:华为、特斯拉等车企加速布局,小米需通过成本控制(2025 年目标毛利率 20%)和生态协同巩固优势。
- 政策红利:智能网联试点政策推动 L3 级自动驾驶落地,德赛西威、均胜电子等企业受益。
数据来源:小米汽车公告、券商研报(中信证券、中金公司)、行业分析(高工锂电、头豹研究院)。部分合作细节因商业机密未完全公开,以上信息基于公开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