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小米集团官方披露及行业分析,2025 年小米汽车研发费用呈现以下特征:
一、研发投入总量与分配
- 总研发预算突破 300 亿元
小米创始人雷军在 2025 年 3 月 30 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宣布,2025 年小米研发投入将超过 300 亿元,这是小米自 2021 年启动的五年千亿研发计划(实际投入 1050 亿元)的收官之作。其中,约四分之一(70-80 亿元)将投向人工智能领域,重点支持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及人形机器人技术开发。
- 汽车研发占比显著提升
2024 年小米汽车研发投入约 110-120 亿元,占全年总研发费用(241 亿元)的 45%-50%。2025 年随着汽车业务规模扩大(计划交付 35 万辆),研发费用预计增长至 150-180 亿元,占总研发预算的 50%-60%。这一比例高于传统车企(如比亚迪 2024 年汽车研发占比约 30%),凸显小米对汽车业务的战略重视。
二、研发重点领域
- 智能驾驶与 AI 技术
小米 2025 年将投入 35 亿元用于智能驾驶研发,重点突破端到端大模型技术,目标在城市 NOA(导航辅助驾驶)、自动泊车等场景实现行业领先。例如,小米 SU7 Ultra 已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和全主动悬架,其智能驾驶团队计划在 2025 年完成 4 个版本的功能迭代。
- 三电系统与制造工艺
小米汽车在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预研)、800V 高压平台、9100 吨大压铸工艺等领域持续投入,目标将电池成本降低 20%、充电效率提升至 5.2C(11 分钟充至 80%)。此外,小米二期工厂建设(投资超 200 亿元)也计入研发资本化支出。
- 生态整合与用户体验
小米计划投入 50 亿元开发 “人车家全生态” 系统,实现手机、汽车、智能家居的无缝互联。例如,小米 SU7 Ultra 支持跨设备语音控制、多屏协同等功能,其智能座舱 Alive System 获德国 iF 设计奖。
三、财务表现与行业对比
- 汽车业务亏损收窄
2024 年小米汽车业务净亏损 62 亿元,单台亏损约 4.53 万元。2025 年随着交付量提升(预计 35 万辆)和毛利率改善(目标 20% 以上),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将从 2024 年的 37% 降至 25%-30%,亏损有望收窄至 30-40 亿元。
- 与同行的研发强度对比
- 新势力车企:蔚来 2024 年研发投入 130 亿元(营收占比 19%),理想 111 亿元(占比 7.7%),小鹏 64.6 亿元(占比 12.3%)。
- 传统车企:比亚迪 2024 年研发投入 542 亿元(占比 4.2%),其中汽车领域约 162 亿元;吉利汽车研发投入 190 亿元(占比 6.3%)。
小米汽车研发强度(营收占比约 15%)介于新势力与传统车企之间,但研发效率较高(每亿元研发投入对应 1.5 万辆交付量,高于蔚来的 0.8 万辆)。
四、未来挑战与风险
- 资金压力
小米 2024 年流动比率降至 1.28,短期偿债压力增大。为支撑研发投入,小米近期启动近 600 亿元融资计划,包括 200 亿元公司债和 425 亿港元配股。
- 技术转化效率
小米汽车研发费用中约 30% 用于工厂建设和设备折旧,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约 20%)。若量产进度不及预期,可能导致研发资本化率下降,影响利润表现。
- 竞争环境
华为、百度等科技公司加速布局智能汽车,2025 年中国车企平均研发投入预计增长 25%。小米需在自动驾驶、电池技术等领域建立差异化优势,否则可能陷入 “高投入、低回报” 的困境。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研发费用预计在150-180 亿元之间,占总研发预算的 50%-60%,重点投向智能驾驶、三电系统和生态整合。尽管面临资金压力和竞争挑战,小米通过高效的研发投入(每亿元研发投入对应 1.5 万辆交付量)和生态协同效应,有望在 2025 年实现汽车业务毛利率转正,并为长期技术领先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