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合公开信息和行业动态,2025 年小米产能呈现 “汽车产能加速释放、手机产能稳中有升、生态链产能协同扩张” 的多元化格局,具体表现如下:
一、汽车产能:突破 35 万辆,工厂扩建与供应链优化双驱动
小米汽车作为 2025 年产能增长的核心引擎,正通过工厂扩建和供应链整合实现产能跃升。北京亦庄一期工厂通过双班生产将月产能提升至 2.4 万辆,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投产,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加上现有产能挖潜,全年总产能可达 35 万辆。这一目标的达成依赖于三项关键举措:
- 产线效率提升:一期工厂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将额定年产能 15 万辆提升至实际产能 28 万辆,设备利用率接近 200%。二期工厂采用 “边建设、边调试” 模式,计划投产即实现满负荷运转,预计 2025 年贡献 6 万辆产能。
- 供应链深度整合:小米联合宁德时代等供应商建立 “园区直供” 体系,缓解电池供应压力;通过供应商动员大会协调数百个零部件厂商,确保产能爬坡期的稳定供应。
- 新车型产能分配:一期工厂聚焦 SU7 生产,二期工厂专注于 YU7 车型,两款车的产能分配将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避免单一车型产能过载。
二、智能手机产能:1.8 亿台目标明确,高端化与全球化并行
2025 年小米智能手机产能规划以 “结构优化” 为核心,全年目标出货量 1.8 亿台,较 2024 年增长 6.5%。这一目标的实现路径包括:
- 高端化战略深化:小米 15 系列在 600 美元以上市场份额稳定在第三位,推动 ASP(平均售价)同比提升 12% 至 1275 元。为保障高端机型供应,小米加大与台积电、联发科的合作,确保骁龙 8 Gen4 等旗舰芯片的优先供应。
- 新兴市场扩张:在印度市场,小米通过本地化生产维持 17% 的份额,并计划将平板、家电等产品纳入本土制造体系。在东南亚、拉美等 5G 换机潮市场,小米计划推出定制化机型,2025 年目标新增 5000 家线下门店。
- 供应链弹性增强:针对全球芯片短缺风险,小米采用 “自研 + 代工” 双轨策略,自研 5nm SoC “玄戒” 已完成流片,预计 2025 年量产;同时与联发科联合开发中端芯片,降低对高通的依赖。
三、生态链产能:智能家居与 AIoT 协同增长
小米生态链产能在 2025 年呈现 “大家电扩产、可穿戴设备升级” 的特点:
- 大家电产能跃升:空调业务 2024 年中国市场排名第四,2025 年目标进入前三,新建工厂预计年底投产,产能提升 50%。中央空调通过 C 端市场创新,预售量达目标值的 5-6 倍,带动产能需求激增。
- 可穿戴设备迭代:小米手环 8 Pro 搭载自研黄山 3 号芯片,实现 AI 功能端侧化,2025 年目标出货量突破 4000 万只,同比增长 25%。与华米科技合作的心率传感器模组产能同步扩张,支持健康监测功能升级。
- 全球化产能布局:在东南亚市场,小米计划 2025 年推出空调、冰箱等产品,利用泰国、马来西亚工厂辐射区域需求;在欧洲,通过本地仓配体系缩短交付周期,提升智能家居产品的市场渗透率。
四、产能瓶颈与风险提示
尽管小米产能扩张势头强劲,但仍面临以下挑战:
- 汽车产能爬坡压力:35 万辆目标需要月均 2.9 万辆的交付能力,而当前产能仅为 2.4 万辆 / 月,二期工厂投产初期可能存在调试延迟风险。
- 芯片供应链波动:美国对华芯片关税政策可能导致高通、联发科芯片成本上升,自研 “玄戒” 芯片的量产进度和良率仍需验证。
- 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速放缓至 1.5%,若消费信心进一步下滑,可能影响小米 1.8 亿台出货目标的达成。
五、产能布局的战略意义
小米产能扩张背后是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的落地:
- 汽车产能:支撑小米从手机厂商向智能出行服务商转型,35 万辆目标若达成,将跻身新能源汽车第一梯队。
- 手机产能:通过高端化巩固品牌溢价,为汽车、AIoT 业务引流,形成 “手机 - 汽车 - 智能家居” 的协同效应。
- 生态链产能:大家电和可穿戴设备的扩产,助力小米构建完整的家庭智能场景,提升用户粘性和 ARPU 值。
综上,2025 年小米产能将呈现 “汽车主导、手机稳健、生态链协同” 的多元化增长格局,这一布局不仅是应对市场竞争的策略,更是其向全球科技生态巨头转型的关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