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的亏损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包含新能源汽车行业共性挑战,也反映出小米作为新进入者的独特困境。结合最新财务数据与行业动态,核心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六大维度:
一、战略投入期的 “烧钱” 模式
- 重资产布局的短期阵痛
小米汽车北京一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扩建至 105 公顷,仅土地和生产线投入便达千亿级别。这种 “自建工厂 + 全栈自研” 的模式,与特斯拉早期路径相似,但小米的野心更大 —— 雷军将汽车定义为 “人车家全生态” 的核心入口,需通过硬件亏损换取生态协同的长期收益。例如,SU7 Ultra 车主中 80%-90% 为 BBA、保时捷用户,小米正通过高端车型吸引传统豪车用户,进而提升手机、智能家居的用户黏性。
- 研发投入的巨额摊销
小米在智能驾驶、800V 高压平台等领域的研发成本需分摊到每辆车中。2024 年,小米汽车业务毛利率为 18.5%,但净亏损主因并非造车成本过高,而是前期研发、工厂建设等固定投入。例如,小米自研的智能座舱系统研发费用超 47 亿元,专属团队规模超 1000 人。
二、产能瓶颈与供应链压力
- 订单火爆与交付能力的撕裂
2025 年小米 SU7 交付 13.68 万辆,但提车周期长达 30-40 周,二期工厂最快年中投产。尽管小米计划 2025 年交付 35 万辆,但当前月产能仅 2 万辆,产能利用率已接近极限。产能不足不仅导致收入滞后,还可能引发消费者口碑反噬 —— 若交付延迟持续,订单转化率可能下降。
- 供应链成本居高不下
作为新玩家,小米在零部件采购中议价能力较弱。例如,SU7 的三电系统成本占比超 50%,单车总成本达 30 万元,而售价仅 21.59-29.99 万元。此外,全球供应链区域化趋势(如欧盟碳关税)增加了小米的采购复杂度,2025 年半导体、电池等关键零部件价格波动进一步挤压利润。
三、市场竞争与定价策略的两难
- 价格战与毛利率下滑
比亚迪、特斯拉等巨头的降价策略迫使小米 SU7 陷入被动。为维持 “性价比” 标签,小米不得不推出 “阉割版” 车型降低成本,导致基础款毛利率不足 15%。相比之下,SU7 Ultra 售价 52.99 万元,毛利率远超基础款,但高端车型占比有限,难以扭转整体亏损。
- 智能化技术的代差风险
尽管小米宣称 “全栈自研”,但其三电系统、智驾方案仍依赖供应商合作(如宁德时代电池、Mobileye 芯片)。若无法快速建立核心技术壁垒,一旦竞争对手(如华为、比亚迪)在城市 NOA、端到端大模型等领域形成代差优势,小米的生态故事将难以为继。
四、品牌信任危机与质量争议
- 安全事故的连锁反应
2025 年初的一起严重车祸事件暴露了 SU7 安全系统的缺陷,导致舆论哗然。事故调查显示,车辆在高速碰撞中未能及时触发自动刹车,引发消费者对 “速度信仰” 营销策略的质疑。这一事件直接冲击了小米的品牌形象,导致股价蒸发 1200 亿港元,并加剧了投资者对造车业务可持续性的担忧。
- 营销过度与用户预期落差
小米曾以 “百公里加速 2.78 秒”“最安全的电池倒置技术” 等卖点吸引消费者,但实际体验与宣传存在差距。例如,SU7 的智能驾驶功能在复杂路况下表现不稳定,用户投诉率较竞品高出 20%。这种 “营销神话” 的破灭削弱了消费者对小米技术实力的信任。
五、财务负担与盈利模式困境
- 债务压力与现金流紧张
为支持汽车业务,小米 2025 年宣布 425 亿港元配资计划,进一步加重财务负担。尽管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收入增长迅速(2024 年 Q2 同比增长 245 倍),但经营开支(含研发、销售费用)高达 29 亿元,导致经调整净亏损 18 亿元。若销量未达预期,亏损可能持续扩大。
- 规模效应未达临界点
理想汽车年销 37.6 万辆才实现盈利,而小米 2025 年交付 13.68 万辆,距离盈亏平衡点(25-30 万辆)仍有差距。尽管规模效应已显现(2024 年 Q4 净亏损从 18 亿降至 7 亿),但固定成本(如工厂折旧、研发摊销)仍需更长时间分摊。
六、政策与行业环境的挑战
- 补贴退坡与合规成本上升
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进一步退坡,叠加欧盟碳关税等政策,小米出口车型的成本增加约 10%。此外,国内双积分政策要求车企加大新能源车型比例,小米需通过购买积分或调整产品结构应对,间接推高运营成本。
- 技术路线迭代风险
半固态电池、800V 高压平台等新技术的快速普及,迫使小米持续投入研发以保持竞争力。例如,比亚迪已量产续航超 1000 公里的半固态电池车型,而小米 SU7 的技术优势正在被稀释。
未来破局的关键路径
- 产能爬坡与供应链优化:二期工厂投产后,若月产能提升至 3 万辆,规模效应将加速显现,边际成本有望下降 15%-20%。
- 高端化与生态协同:通过 SU7 Ultra 等高端车型提升毛利率,并强化 “人车家全生态” 联动,例如将汽车作为智能家居的控制终端。
- 技术自主化突破:加大自研投入,尤其是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领域,减少对供应商的依赖。
- 品牌修复与用户运营:通过透明化的质量改进措施(如公开事故调查报告)重建信任,并优化售后服务体系。
小米的亏损本质是一场 “战略性投入” 的代价,其核心逻辑是通过硬件亏损换取生态入口的长期价值。若能在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并在技术竞赛中不掉队,亏损曲线有望持续收窄,最终通过软件服务、生态协同等模式实现盈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