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 24 日,小米汽车有限公司(Xiaomi Auto Co., Ltd.)尚未正式上市。尽管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 SU7 自 2024 年 3 月上市以来销量表现强劲,且第二款车型 YU7 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推出,但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未显示小米汽车已启动首次公开募股(IPO)或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一、业务进展与市场表现
- 首款车型 SU7 的市场突破
小米 SU7 自 2024 年 3 月上市后,销量持续攀升。2025 年 3 月交付量超过 2.9 万辆,累计交付量达 20 万辆。其市场表现不仅刷新了新势力品牌的单月交付纪录,还在 2025 年第一季度中大型轿车销量榜中以 75,869 辆的成绩断层领先,超越奥迪 A6L、奔驰 E 级等传统豪强。这一成绩表明小米汽车已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站稳脚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 第二款车型 YU7 的上市计划
小米汽车的首款 SUV 车型 YU7 原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尽管上海车展期间 YU7 未亮相,且有外媒传言其推迟上市,但小米官方已明确辟谣,确认上市时间不变。YU7 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续航最高达 820 公里,预计售价 30-40 万元,将成为小米汽车 2025 年销量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 产能与研发投入
小米汽车工厂二期预计 2025 年年中投产,产能规划为 15 万辆 / 年,主要用于生产 YU7。此外,小米 2025 年研发投入预计超过 300 亿元,重点布局自研整车电子电气架构(EEA 架构)、V8s 电机、大压铸集群等核心技术,累计智驾里程已突破 1 亿公里。
二、上市可能性分析
- 独立上市的潜在需求
小米汽车作为小米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若选择独立上市,可通过融资加速产能扩张和技术研发。目前,小米汽车的销量目标为 2025 年交付 35 万辆,这需要巨额资金支持。然而,独立上市需满足证券交易所的分拆要求,例如港交所对分拆上市的盈利、控制权等方面的规定。
- 市场环境与竞争压力
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激烈,头部企业如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已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小米汽车若选择此时上市,需在估值、技术壁垒、品牌溢价等方面展现独特优势。此外,全球经济波动和行业周期性调整也可能影响上市时机的选择。
- 小米集团的战略考量
小米集团(股票代码:01810.HK)本身已在香港上市,若分拆小米汽车独立上市,可能面临业务协同、资源分配等问题。雷军曾表示,小米汽车将长期聚焦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而非短期资本运作。因此,小米汽车的上市计划可能更倾向于在业务稳定、技术成熟后推进。
三、关键信息缺失与不确定性
- 官方上市计划的缺失
截至 2025 年 4 月 24 日,小米汽车或小米集团尚未发布任何关于 IPO 的官方声明,也未向证券交易所提交招股书。尽管市场对小米汽车的上市预期较高,但缺乏权威信息支持。
- 分拆上市的复杂性
分拆上市涉及法律、财务、股权结构等多方面调整。例如,小米汽车的研发投入和亏损可能影响其独立估值,而小米集团的资源支持也可能被视为关联交易。这些因素需要时间梳理和监管审批。
- 行业对比与参考案例
参考其他新势力车企的上市路径,如蔚来(2018 年上市)、小鹏(2020 年上市),小米汽车从成立(2021 年)到首款车型交付(2024 年)仅用了 3 年时间,若按此节奏,2025 年启动上市具备一定可行性。但具体时间仍取决于市场环境和公司战略。
四、结论与展望
综合现有信息,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在 2025 年 4 月 24 日尚未上市,但业务进展和市场表现为其未来上市奠定了基础。若小米汽车计划独立上市,可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进展:
- 产能与销量的持续增长:2025 年交付 35 万辆的目标若能实现,将增强投资者信心。
- 技术突破与专利积累:自研核心技术的落地(如 EEA 架构、智能驾驶系统)将提升估值空间。
- 分拆上市的合规性:完成财务审计、股权结构调整等流程,满足证券交易所要求。
未来,随着 YU7 的上市和产能释放,小米汽车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有望进一步扩大,上市可能性也将随之增加。但具体时间仍需以官方公告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