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在造车领域的合作呈现多元化布局,核心聚焦于技术研发、供应链整合及智能生态协同。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深度解析:
一、技术研发与工程开发:阿尔特主导关键车型
小米与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825)的合作是当前最核心的技术协同。双方自 2023 年起建立合作,阿尔特为小米提供整车工程开发、核心模块设计等服务,并主导了小米首款 SUV 车型(内部代号 MX11)的平台开发。该车型已于 2024 年 Q4 完成试制,计划 2025 年 Q2 量产,搭载双方联合研发的全域 800V 碳化硅平台,充电效率提升 15%。此外,阿尔特通过子公司南京研究院,协助小米强化智能驾驶与三电系统研发能力,并共同申请了 “车机碎片存储优化” 等 17 项专利。
阿尔特的角色不仅限于设计,还涉及供应链整合。例如,其欧洲分院正在协助小米汽车进行 EU-NCAP 安全标准适配,为 2026 年进军欧洲市场铺路。这种 “技术赋能 + 战略协同” 模式,帮助小米在短时间内构建了从研发到量产的完整能力。
二、供应链深度绑定: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
- 电池与能源
-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系列提供高能量密度电池,并与小米在 800V 高压快充技术上深度合作。例如,SU7 Ultra 搭载的电池支持 12 分钟补充 300 公里续航。
- 比亚迪:通过子公司弗迪电池,比亚迪为小米 SU7 提供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路线成熟且成本优势显著。双方还在电池轻量化和安全性上展开联合研发。
- 电驱动与底盘
- 汇川技术:为小米汽车提供电驱动系统,覆盖电机、电控等关键环节,技术壁垒高,适配小米高性能车型需求。
- 拓普集团:供应底盘结构件、空气弹簧等核心部件,其闭式空气弹簧技术在提升舒适性的同时实现轻量化。
- 智能化与零部件
- 福耀玻璃:提供高透光率、低辐射的全景天幕玻璃,提升车内科技感。
- 蓝思科技:通过联合研发中心,为小米汽车定制曲面中控屏和智能座舱交互模块。
三、智能驾驶与生态互联:Nullmax、瑞萨电子等
- 自动驾驶技术
- Nullmax:2025 年 2 月,小米与自动驾驶公司 Nullmax 达成战略合作,将其高效的 AI 算法与瑞萨电子的 R-CarV4 芯片结合,推动 Xiaomi HAD(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的量产落地。该系统支持从停车位启动到目标停车场的全程无缝衔接,轨迹更拟人化,急加速 / 急刹车减少 40%。
- 自研投入:小米在智能驾驶领域投入超 100 亿元,自研算法覆盖 BEV 感知、道路大模型等,并通过用户驾驶数据训练优化体验。
- 车联网与生态
- 华为鸿蒙:尽管未直接合作,但小米通过 HyperOS 系统实现与智能家居、手机的深度互联,例如语音控制家中空调、远程查看摄像头等。
- 高通:搭载骁龙 8295 芯片,支持多屏交互和 5G-V2X 通信,提升座舱智能化水平。
四、争议与传闻:众泰入股的不确定性
近期市场传闻小米入股众泰汽车,但该消息尚未得到官方确认。若属实,可能涉及以下逻辑:
- 产能补充:众泰拥有闲置的生产基地和新能源汽车资质,可快速提升小米产能(2025 年交付目标 35 万台)。
- 资本运作:众泰处于无实控人状态,小米可能通过战投方式获得其生产资源,并借助上市平台加速融资。
然而,该传闻的可信度存疑,因小米更倾向于自主生产(如北京亦庄工厂二期扩建至 105 公顷,年产能规划超 50 万辆)。
五、未来战略:自研为主,合作为辅
小米造车的核心逻辑是 **“科技定义汽车”**,通过自研构建壁垒,同时与产业链伙伴互补:
- 自研重点:三电系统(如 800V 碳化硅平台)、智能驾驶(Xiaomi HAD)、HyperOS 生态。
- 合作边界:设计、零部件、测试等环节开放合作,但核心技术(如电池管理、算法)严格掌控。
- 生态开放:雷军宣布开放汽车供应链,允许友商采购小米定制化型材(如蜂窝铝镁合金),摊薄研发成本。
总结:2025 年小米合作全景图
领域 | 合作伙伴 | 合作内容 |
---|---|---|
整车研发 | 阿尔特 | 平台开发、智能驾驶联合研发、供应链整合 |
电池与能源 | 宁德时代、比亚迪 | 高能量密度电池、800V 快充技术 |
电驱动 | 汇川技术、拓普集团 | 电机电控、底盘结构件 |
智能驾驶 | Nullmax、瑞萨电子 | 算法集成、芯片适配 |
零部件 | 福耀玻璃、蓝思科技 | 玻璃、中控屏 |
供应链 | 中汽股份 | 场地试验技术服务 |
当前,小米造车的合作模式已从 “依赖代工” 转向 “自研 + 生态协同”,阿尔特、宁德时代等企业是其技术落地的关键支撑,而智能驾驶与生态互联则是差异化竞争的核心。未来,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 YU7 等新车型上市,小米将进一步巩固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