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合作布局已形成覆盖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整合、充电网络等多维度的生态体系,以下是核心合作伙伴及合作方向的深度解析:
一、整车开发与制造合作
- 阿尔特(汽车设计与工程开发)
小米首款 SUV 车型(内部代号 MX11)由阿尔特主导平台开发,2024 年 Q4 完成试制,计划 2025 年 Q2 量产。阿尔特作为国内领先的独立汽车设计公司,为小米提供整车工程开发、核心模块设计等技术服务,并通过投资阿尔特子公司(如南京研究院)强化智能驾驶与三电系统研发能力。此外,阿尔特欧洲分院协助小米进行EU-NCAP 安全标准适配,为 2026 年进军欧洲市场铺路。
- 北汽集团(代工生产)
小米汽车采用轻资产代工模式,由北汽集团负责生产制造。北汽蓝谷麦格纳生产线为小米 SU7 系列提供品控支持,而北京亦庄工厂二期计划 2025 年投产,月产能将提升至 2.5 万辆。
二、核心供应链合作
- 电池与能源系统
- 宁德时代:提供三元锂电池(如 SU7 Max/Pro 车型),容量 101 度,CLTC 续航 800 公里,支持 1000V 超充技术。
- 比亚迪弗迪电池:供应磷酸铁锂电池(如 SU7 标准版),部分电池由小米自行 PACK,成本降低约 15%。
- 清陶能源:联合开发硫化物固态电池,目标能量密度 400Wh/kg 以上,计划 2027 年量产,适配小米第三代超级底盘。
- 电机与电控
- 汇川技术:提供 V6s/V8s 高功率驱动电机,适配 SU7 Ultra 等高性能车型,峰值功率达 480kW。
- 联合电子:供应驱动电机控制器,支持 800V 高压平台,适配小米自研碳化硅模块。
- 智能驾驶与感知
- 禾赛科技:提供激光雷达(AT128 型号),支持城市 NOA 功能,探测距离超 200 米。
- 欧菲光:供应环视摄像头、驾驶员监控系统(DMS)及 4D 毫米波雷达,支持 360 度环境感知。
- 光庭信息:提供自动驾驶测试服务及全域全栈解决方案,通过 ASPICE CL3 认证,确保车规级软件质量。
- 慧博云通:负责数据采集与标注,为小米自动驾驶算法训练提供高质量数据,合作超十年并获小米投资。
三、智能座舱与操作系统
- 自研澎湃 OS
小米汽车基于澎湃 OS 打造五屏联动智能座舱,支持手机应用无缝投屏、车家互联(联动 1000 + 米家设备)及极速 OTA 升级(30 分钟完成整车系统更新)。
- 硬件供应商
- 华阳集团:提供 HUD 抬头显示,与小米澎湃 OS 深度适配,支持 AR 导航。
- 蓝思科技:供应中控屏、仪表盘等玻璃组件,采用大猩猩玻璃强化抗冲击性能。
四、充电与补能网络
- 蔚来、小鹏、理想
小米充电地图整合了1.4 万根蔚来充电桩、9000 根小鹏充电桩、6000 根理想充电桩,用户可通过小米汽车 App 实时查看桩位状态并扫码充电,覆盖全国 95% 以上的核心城市。
- 自研超充网络
小米计划 2025 年建成500 + 座超充站,采用 600kW 液冷超充技术,12 分钟补能 500 公里,首批覆盖北京、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
五、国际市场拓展
- 欧洲研发中心
小米在德国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聚焦智能驾驶算法优化与欧洲市场合规认证,并计划在西班牙、法国等地试水销售。
- 阿尔特欧洲分院
协助小米汽车完成EU-NCAP 安全标准适配,为 2026 年进入欧洲市场奠定基础。
六、风险与挑战
- 技术依赖:智能驾驶算法仍依赖 Mobileye、地平线等第三方,自研能力待提升。
- 产能瓶颈:北京工厂一期月产能仅 1.2 万辆,需加速二期投产以满足订单需求。
- 品牌竞争:欧洲市场面临大众、宝马等本土品牌挤压,需差异化定位。
总结
小米汽车通过 **“自研 + 合作” 双轮驱动 **,在电池、电机、智能驾驶等核心领域建立了多元化供应链,并借助代工模式快速实现量产。未来,随着固态电池量产(2027 年)、欧洲市场拓展及换电网络完善,小米有望在智能出行赛道进一步巩固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