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销量的波动,尤其是 3 月底出现的周销量骤降,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从公开信息来看,销量下滑的核心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能驾驶事故引发的信任危机
2025 年 3 月 29 日,小米 SU7 在 NOA(导航辅助驾驶)状态下发生的爆燃事故成为销量转折点。事故调查显示,车辆对非标障碍物(如侧翻车辆)的识别失效,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仅提前 2 秒预警,远低于行业平均的 3-5 秒安全阈值。更严重的是,CTB 电池包在碰撞后直接热失控,导致车内三人遇难。这一事件引发了消费者对小米 SU7 安全性的广泛质疑:
- 锁单量暴跌:事故前 SU7 锁单量峰值达 4.8 万台,但事故后一周锁单量骤降至 1.3 万台,43% 的潜在用户因安全疑虑暂缓购车。
- 品牌信任度下降:老车主中 62% 表示 “信任度下降”,社交媒体上出现大量关于小米智驾系统可靠性的讨论,部分用户甚至发起集体维权。
- 行业警示:此次事故暴露了 L2 + 级智驾系统普遍存在的 “算法过度依赖视觉” 问题,行业开始重新审视传感器融合技术和功能安全冗余设计。
二、供应链与产能瓶颈
尽管小米工厂一期产能利用率已达 198%,但 3 月交付量仍环比下降 18%,供应链问题成为销量增长的核心制约:
- 碳化硅模块短缺:英飞凌供应的碳化硅功率模块产能不足,导致电机产能受限,直接影响了高配车型的生产。
- 品控压力:急速扩张下,工厂良品率从 99.2% 下滑至 97.5%,部分用户反馈电机异响、方向跑偏等问题,官方被迫启动 OTA 升级 “降噪模式”。
- 交付周期延长:当前平均提车等待达 11 周,流失率超 25%,用户因长时间等待取消订单的情况增多。
三、价格战与市场竞争加剧
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白热化,小米 SU7 的定价策略在竞争中逐渐被动:
- 头部品牌降价冲击:特斯拉 Model 3/Y 官降 2.8 万元,华为问界 M5 推出 “智驾订阅制”,比亚迪汉 EV 降价至 18.98 万元,直接杀入小米 SU7 的价格腹地。
- 用户选择转向基础款:尽管 3 月 ASP(单车售价)提升至 23.87 万元,但高配车型占比从 45% 降至 31%,用户更倾向选择价格更低的基础款。
- 生态协同效果未达预期:小米宣称 MIUI 用户转化率达 37%,但实际数据显示仅 19% 的购车者同时拥有小米手机,生态用户复购率(12.7%)低于行业均值(18.2%)。
四、行业政策与技术迭代的双重压力
- 补贴政策调整:2025 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向氢能源和高阶智能驾驶倾斜,小米 SU7 所在的 20-30 万元价格带补贴力度减弱,而特斯拉、比亚迪等品牌通过规模化生产进一步摊薄成本。
- 技术合规风险:小米 SU7 的智驾系统被指 “虚标”,宣称的 “准 L3 级” 系统实际仅满足 L2++ 能力,违反工信部对 L3 级需覆盖 99.999% 场景的要求,部分城市已叫停其智驾功能。
五、小米的应对措施与未来挑战
面对销量下滑,小米已采取多项措施:
- 技术改进:
- 暂停 YU7 上市计划,优先整改 SU7 的 AEB 逻辑和电池安全缺陷,计划引入华为全向主动安全 AEB 或联合大疆开发纯视觉方案。
- 加速固态电池研发,实验室样品能量密度达 400Wh/kg,计划 2027 年量产,续航突破 1000 公里。
- 供应链优化:
- 深化与宁德时代合作,采用新一代麒麟电池提升能量密度和热管理效率。
- 加速北京亦庄工厂二期投产,采用模块化生产和自动化设备,将月产能从 2 万辆提升至 2.5 万辆。
- 市场策略调整:
- 推出 “5 年 0 息” 金融政策和置换补贴,降低购车门槛。
- 计划通过开放车机接口吸引第三方开发者,探索车载 “剧本杀”“移动会议室” 等新场景。
总结:短期阵痛与长期挑战
小米汽车销量的波动,本质上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从 “野蛮生长” 迈向 “高质量发展” 的缩影。短期来看,智能驾驶事故和供应链问题是销量下滑的直接原因;长期则需应对技术合规、品牌信任重建、生态协同等多重挑战。若小米能在 2025 年下半年实现产能提升、技术升级和用户信心修复,仍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反之,若持续忽视安全冗余设计和供应链韧性,可能重蹈部分新势力品牌的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