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分地区,低速电车能上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从车辆自身特性看
- 安全系数相对有保障:设计时速较低,常见的在40公里左右,相比高速行驶的机动车,在速度上降低了事故风险。而且一般采用四轮设计,相比两轮电动车,稳定性更好,在正常行驶和转弯时更不容易侧翻。
- 满足特定出行需求:车辆体积小巧,在狭窄街道、小巷等地方转弯、掉头更灵活,便于在城市拥堵路况或农村小路行驶。适合短距离出行,如老年人买菜、接送孩子上下学,或者在县城、乡镇区域内进行日常代步等。
从用户需求层面看
- 购车成本低:价格通常在5000-30000元左右,仅是传统汽车价格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对于收入不高的群体,特别是中老年人和农村居民来说,经济压力小。
- 使用成本低:充电方便,不依赖充电桩,家用电即可充电,每公里电费不超过5分钱,相比燃油车,大大降低了出行成本。
- 驾驶门槛低:操作相对简单,无需复杂的驾驶技巧和长时间的培训,一些老年人经过简单熟悉就能上手驾驶,上路门槛低。
从政策管理角度看
- 地方产业发展因素:在山东潍坊、河北清河、江苏徐州等一些地方,低速电动车是当地的主要产业之一,能带动当地就业,创造GDP,还能增加税收,所以当地对低速电车的管理相对宽松。
- 交通环境与需求适配:在中西部偏远地区的县城、地级市,以及东部地区的山区农村和县城,公共交通系统不够发达,居民出行不便,低速电车成为重要的出行工具。只要按要求办理备案登记,当地一般会有序管理,提供出行便利。
- 管理政策逐步规范:一些地区正在制定和完善低速电车的管理政策,将其纳入规范化管理范畴,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的低速电车可以上牌、购买保险后合法上路。
从社会环境方面看
- 符合环保理念:以电力为能源,相比燃油车,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尾气排放,对环境更友好,有助于减少城市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符合环保发展的大趋势。
- 消化过剩产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化国内过剩的钢铁等产能,对相关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