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尚未发布关于 “单独上市” 的官方计划或时间表。从现有信息来看,小米汽车的核心动态集中在车型发布、产能扩张和技术研发层面,而资本市场分拆上市的路径仍需进一步观察。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综合分析:
一、小米汽车的当前进展与市场表现
- 新车型密集上市
2025 年小米汽车计划推出两款重磅车型:首款 SUV 小米 YU7(6-7 月上市,售价 30-40 万元)和高性能轿车 SU7 Ultra(3 月已上市,预售价 81.49 万元)。YU7 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搭载自研 V8s 电机和宁德时代电池,CLTC 续航最高达 820 公里,预计成为小米汽车销量增长的主力车型。SU7 Ultra 则主打高端市场,综合功率达 508kW,零百加速 2 秒级,瞄准豪华性能车领域。
- 产能与供应链布局
小米汽车北京工厂二期已封顶,预计 2025 年年中投产,新增产能 15 万台 / 年,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台 / 年。供应链方面,小米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电池合作,同时自研大压铸集群、智能底盘等核心技术,研发投入 2025 年预计超 300 亿元。
- 财务表现与盈利预期
2024 年小米汽车业务收入 328 亿元,经调整净亏损 62 亿元,但第四季度毛利率提升至 20.4%。2025 年 Q1 预计亏损收窄至 1-2 亿元,接近盈亏平衡。市场普遍预期,随着 SU7 Ultra 和 YU7 的交付,2025 年小米汽车销量目标为 30-35 万辆,收入或达 750-1250 亿元,毛利率有望提升至 20%。
二、分拆上市的潜在逻辑与挑战
- 分拆上市的动机
- 融资需求:汽车业务仍处于高投入阶段,2025 年研发投入预计超 300 亿元,分拆上市可拓宽融资渠道,降低母公司财务压力。
- 估值重构:资本市场对智能汽车业务的估值逻辑(如市销率 PS 2-5 倍)显著高于小米集团整体估值(PS 3 倍),分拆后可释放业务独立价值。
- 战略聚焦:独立上市有助于小米汽车在自动驾驶、电池技术等领域吸引专业投资者,加速技术迭代。
- 分拆上市的条件与障碍
- 业务独立性:小米汽车需证明其供应链、研发、销售体系具备独立运营能力。目前小米汽车仍依赖小米集团的品牌、渠道和资金支持,尚未完全独立。
- 监管审批:若选择在 A 股上市,需满足中国证监会关于分拆上市的严格要求(如子公司净利润占比不超过 50%、独立性核查等)。若赴海外上市,需应对中美监管差异(如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
- 市场环境: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企业价格战持续,小米汽车需在销量和盈利上展现增长韧性,才能获得资本市场认可。
- 行业参考案例
国内车企分拆上市案例(如广汽埃安、吉利极氪)显示,分拆通常需经历多轮融资、业务独立运营后再启动 IPO。小米汽车若选择类似路径,可能在 2025 年完成 Pre-IPO 融资,但正式上市或需等到 2026 年之后。
三、市场预期与投资者关注点
- 分析师观点
瑞银、中金等机构认为,小米汽车分拆上市是中长期战略选项,但短期内更关注其销量爬坡和技术突破。若 2025 年销量突破 30 万辆且毛利率稳定在 20% 以上,分拆可能性将显著提升。
- 潜在时间表推测
- 2025 年:聚焦车型交付和产能扩张,可能启动 Pre-IPO 融资。
- 2026 年:若业务独立性达标且市场环境改善,或选择在港股、A 股分拆上市。
- 2027 年及以后:若海外市场拓展顺利(如东南亚、欧洲),可能考虑美股二次上市。
- 风险提示
- 供应链风险:依赖宁德时代电池(占比超 70%)和高通芯片,若供应链中断可能影响交付。
- 竞争加剧:2025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超 40%,价格战可能压缩利润空间。
- 政策变化: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双积分政策调整可能影响行业格局。
四、总结:分拆上市的 “可能性” 与 “不确定性”
当前小米汽车的核心任务仍是产品落地与市场扩张,分拆上市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若 2025 年销量和盈利目标顺利达成,且业务独立性提升,分拆上市的概率将大幅增加。但考虑到行业竞争激烈和监管复杂性,小米汽车更可能选择 **“先独立运营,后择机上市”** 的路径,而非在 2025 年仓促推进分拆。投资者需重点关注小米汽车的销量数据、技术突破及小米集团的战略表态,以判断分拆上市的时间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