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汽车2期工厂最新消息

2025-04-24 08:28:14  阅读 2 次 评论 0 条

小米汽车2期工厂最新消息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二期工厂的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各项进展均超预期推进。这座位于北京亦庄的工厂与一期工厂仅一路之隔,总投资超 80 亿元,将成为小米汽车产能扩张的核心支撑点。以下是基于最新公开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建设进度:提前完成关键节点


  1. 主体工程竣工在即
    二期工厂自 2024 年 7 月拿地后,仅用 9 个月完成主体结构封顶,4 月 15 日通过规划验收。目前园区内道路硬化、设备安装等收尾工作加速推进,预计 6 月中旬全面竣工,较原计划提前约 1 个月。

    • 施工效率突破:工人实行双班制,每日工作 9 小时,夜间及周末无休,创造了 "小米速度" 新标杆。
    • 技术设施布局:工厂配备 2.5 公里测试跑道、智能车间及 800V 高压平台产线,支撑 SU7 Ultra 等高端车型的研发与生产。

  2. 三期用地规划曝光
    二期工厂旁 52 公顷地块已公示为三期储备用地,未来工厂总面积或扩展至 105 公顷,形成 "超级工厂矩阵"。该地块容积率 1.0,建筑高度 60 米,预留了充足的产能升级空间,可能用于生产小米 YU7 等新车型。


二、产能规划:年产能将达 30 万辆


  1. 双工厂协同效应
    二期工厂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投产后与一期工厂(原产能 15 万辆,现通过产线优化提升至 22 万辆 / 年)形成 30 万辆的总产能。若三期工厂启动,总产能或突破 50 万辆,跻身新势力第一梯队。

    • 产能爬坡计划:二期工厂投产后,初期月产能约 1.5 万辆,逐步提升至 3.5 万辆 / 月,预计 2025 年底实现满产。
    • 交付目标调整:小米已将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二期工厂将承担约 13 万辆的交付任务。

  2. 供应链配套升级

    • 本地化生产:武汉江夏区 N3 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投产,年产 30 万套零部件,强化长三角与华中供应链双核布局。
    • 核心供应商:电池仍由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供应,芯片采用高通 8295 平台,智能驾驶方案与 Momenta 合作。
    • 成本控制:规模效应下,单车生产成本有望降低 10%-15%,毛利率或从 18.5% 进一步提升。


三、市场影响:缓解交付压力,重塑竞争格局


  1. 交付周期缩短
    截至 4 月 6 日,小米 SU7 累计交付 21.61 万辆,剩余 13.39 万辆需在 39 周内完成,周均交付需近 7000 台。二期工厂投产后,交付周期有望从当前的 40-50 周缩短至 8-12 周。

    • 车型结构优化:SU7 标准版、Pro 版、Max 版交付比例均衡,Ultra 版因产能限制交付较少(上周仅 451 台)。

  2. 行业竞争态势

    • 产能对比:小米双工厂总产能(30 万辆)已超越蔚来(30 万辆)、小鹏(20 万辆),接近理想常州工厂(40 万辆)。
    • 市场份额:2025 年第 16 周,小米 SU7 交付 7160 台,在新势力中排名第三,仅次于理想和零跑。
    • 财务表现:2024 年小米汽车营收 321 亿元,毛利率 18.5%,但单车亏损 4.53 万元,二期工厂投产后规模效应或逐步扭亏。


四、未来挑战与战略布局


  1. 产能释放风险
    尽管二期工厂建设顺利,但供应链瓶颈(如电池、芯片)和工人培训可能影响初期产能爬坡。小米正通过双班制生产、供应链冗余管理等措施应对。

  2. 技术迭代压力
    二期工厂需快速适应 SU7 Ultra 的 800V 高压平台和高阶智驾系统量产需求,同时为 YU7 等新车型预留产线切换空间。

  3. 全球化布局
    小米计划将二期工厂产能的 10%-15% 用于出口,欧洲市场或成为首站,相关认证与渠道建设已启动。


五、总结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的快速推进,不仅是其 "All in 造车" 战略的执行力体现,也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 "超级工厂" 竞争新阶段。随着二期工厂 7-8 月投产,小米有望在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进一步巩固其在新势力中的领先地位。然而,如何平衡产能扩张与盈利压力、技术创新与质量管控,将是小米汽车未来的核心挑战。

小米汽车2期工厂最新消息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83815.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