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小米官方最新披露的信息,2025 年小米汽车的销量目标为35 万辆。这一目标是在 2024 年 13.68 万辆交付量的基础上,结合产能提升计划和市场需求调整后确定的,体现了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战略雄心。
一、目标调整的背景与依据
- 市场需求超预期
小米首款车型 SU7 自 2024 年 3 月上市以来持续热销,24 小时订单突破 8.8 万辆,截至 2025 年 3 月累计锁单量达 18.38 万台。尽管单周锁单量因市场竞争略有波动,但长期需求强劲,用户排队等待交付的现象在新势力中较为罕见。此外,2025 年 2 月推出的 SU7 Ultra(售价超 80 万元)3 天内大定突破 1.9 万台,提前完成全年目标,进一步验证了市场对小米高端车型的认可。
- 产能瓶颈的突破
小米汽车的核心挑战从 “订单不足” 转向 “产能受限”。为应对这一问题,小米采取了多项措施:
- 工厂扩建:北京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 15 日完成验收,原计划 6 月竣工,实际进度提前,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使总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 / 年。
- 生产优化:现有工厂实施双班制生产,2025 年 3 月交付量达 2.9 万辆,连续 5 个月交付量破 2 万台,产能利用率显著提升。
- 供应链协同:通过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核心供应商深化合作,缓解电池供应压力,同时自研 V8s 电机、大压铸集群等技术,降低对外依赖。
二、实现目标的关键支撑
- 产品矩阵扩张
2025 年 6-7 月,小米将推出首款中大型 SUV——YU7,定位 30-40 万元区间,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SUV 车型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超 50%,YU7 的上市将填补小米在该细分领域的空白,预计月销量可达 3 万辆。此外,SU7 系列持续迭代,包括高性能版 SU7 Ultra,形成 “走量车型 + 高端车型” 的组合,覆盖不同消费层级。
- 渠道与品牌建设
小米计划 2025 年底将小米之家门店数量突破 2 万家,其中汽车销售网点占比提升至 30%,覆盖全国 200 个城市。通过 “线上预订 + 线下体验” 的模式,结合小米生态链产品的协同效应(如手机与车机互联),强化品牌认知度。2024 年小米汽车用户中,70% 为首次购车用户,且复购率达 15%,显示出较强的品牌粘性。
- 技术研发投入
小米在智能驾驶、三电系统等领域持续深耕,2025 年研发投入预计超 300 亿元,累计专利授权超 1000 项。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技术即将开启内测,智驾里程突破 1 亿公里,计划 2025 年底实现 L3 级自动驾驶功能量产。此外,自研整车电子电气架构(EEA)和智能底盘技术,将提升车辆的智能化水平和操控性能。
三、挑战与风险
- 产能爬坡的不确定性
尽管二期工厂提前验收,但新产线的调试和工人培训仍需时间,若出现供应链中断(如芯片短缺、电池原材料涨价),可能影响交付节奏。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汽车单周锁单量已从峰值 1.8 万台降至 1.3 万台,反映出市场竞争加剧可能导致需求波动。
- 行业竞争白热化
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超 50%,市场份额向头部集中。比亚迪、特斯拉、理想等品牌通过降价、推新等策略抢占市场,小米需在性价比与技术创新之间找到平衡。例如,比亚迪海豹 06 EM 车型定价下探至 15 万元,直接冲击小米 SU7 的市场空间。
- 盈利压力
小米汽车业务 2024 年营收 321 亿元,但尚未实现盈利。2025 年若销量目标达成,预计经调整利润超 100 亿元,但需平衡研发投入与成本控制。此外,SU7 Ultra 等高端车型的利润率较高,但销量占比有限,走量车型仍需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
四、行业背景与市场预期
- 市场增长红利
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突破 1200 万辆,全球占比超 50%,为小米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政策层面,双积分政策趋严、以旧换新补贴延续,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
- 技术趋势赋能
固态电池、L3 级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将提升用户体验。小米若能在智能化领域建立差异化优势,有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例如,其自研的底层重构操作系统,计划 2025 年实现与米家生态的无缝融合。
总结
小米汽车 2025 年 35 万辆的销量目标,是基于市场需求、产能提升和产品布局的综合考量。尽管面临产能爬坡、竞争加剧等挑战,小米通过技术投入、渠道扩张和生态协同,仍具备实现目标的潜力。若成功达成,这一成绩将使其跻身国内新势力第一梯队,并为 2026 年冲击更高目标(如浙商证券预测的 84.8 万辆)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