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布局主要依托自建工厂,同时在供应链和技术领域与多家企业展开深度合作。以下是具体合作动态及生产模式的详细解析:
一、自建工厂主导生产
- 北京亦庄超级工厂
- 产能规划: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分为两期建设,一期已于 2024 年投产,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实际通过双班生产模式提升至月产能 1.2 万辆。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通过验收,预计 6 月投产,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主要用于支持新款 SUV 车型 YU7 的生产。
- 技术升级:工厂采用智能化生产线,例如思灵机器人打造的柔性组装线,单位小时产量(UPH)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 30%,可兼容多车型生产。
- 武汉生产基地
- 进展:小米正与湖北省政府及东风汽车集团洽谈武汉工厂建设,计划选址武汉经开区通航产业园,规划占地约 2000 亩,与小鹏、路特斯等形成产业集群。
- 合作争议:东风汽车对代工模式持谨慎态度,更倾向于合资或技术合作,双方尚未达成最终协议。
二、供应链与技术合作
- 电池与动力系统
- 宁德时代:独家供应小米 SU7 Max 三元锂电池,占小米汽车电池采购量的 40%,并联合开发新一代固态电池,目标能量密度 400Wh/kg 以上,计划 2027 年量产。
- 比亚迪:深度绑定小米产能扩张,2025 年总市值突破 1.2 万亿元,为小米提供刀片电池技术支持。
- 核心零部件
- 方正电机:供应小米 SU7 后驱版电机,2024 年底完成 10 万台交付,并为小米机器人二代机提供关节电机。
- 阿尔特:主导开发小米首款 SUV 车型 YU7,采用全域 800V 碳化硅平台,充电效率提升 15%,计划 2025 年 Q2 量产。
- 智能驾驶与软件
- 光庭信息:承接 SU7 智能座舱系统开发,搭载自研 AI 语音交互,2025 年智能驾驶软件订单超 8 亿元。
- 华为:在车机系统、智能驾驶算法等领域有技术合作,但未涉及生产制造。
三、历史合作与代工尝试
- 北汽蓝谷:2023 年双方就生产合作展开深度洽谈,但最终未达成协议。小米 SU7 初期曾由北汽越野车代工,后逐步转移至自建工厂。
- 江淮、奇瑞:2023 年小米与江淮、奇瑞等车企接触,但因自建工厂推进顺利,代工需求减弱。
四、未来合作趋势
- 海外布局:小米在德国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招募宝马、劳斯莱斯等车企的技术人才,为 2026 年进军欧洲市场做准备。
- 生态协同:通过投资阿尔特子公司、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等方式,强化智能驾驶与三电系统能力,构建 “人车家全生态”。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生产以自建工厂为主导,北京和武汉基地将支撑全年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供应链合作聚焦电池、电机、智能驾驶等核心领域,而整车生产环节尚未与其他车企达成新的代工或合资协议。未来,随着产能扩张和全球化战略推进,小米可能进一步深化与欧洲车企的技术合作,但短期内仍将坚持自主制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