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 24 日,根据权威第三方机构及官方披露的信息,小米汽车的累计销量已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以下是基于公开数据的详细分析:
一、2025 年第一季度销量:75,869 辆,稳居细分市场榜首
根据太平洋汽车网和易车网的联合统计,小米 SU7 在 2025 年第一季度(1-3 月)的累计销量达到75,869 辆,其中 3 月单月销量为29,244 辆。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中大型纯电轿车的季度销量纪录,更在整个中大型车市场中实现了 “断层领先”—— 第二名奥迪 A6L 同期销量为 45,148 辆,仅为小米 SU7 的 59.5%。
从市场表现来看,小米 SU7 的成功得益于三大核心优势:
- 技术突破:搭载的 HyperOS 系统与 800V 碳化硅平台实现了 “车机交互零延迟” 和 “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 公里” 的体验升级,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S。
- 产能爬坡:北京亦庄工厂的年产能已提升至 40 万辆,3 月单月产能利用率达到 97%,确保了交付效率。
- 渠道扩张:截至 3 月底,小米汽车门店已覆盖全国 65 城 235 家,4 月计划新增 33 家,形成 “线上线下一体化” 的新零售网络。
二、2025 年 4 月销量:周均超 7,000 辆,预计整月突破 3 万辆
尽管 4 月尚未结束,但从公开的周度数据和行业规律可推断出以下趋势:
- 周度销量:4 月第三周(4 月 14 日 - 20 日)小米汽车周销量达7,200 辆,环比增长 14%,创下近两个月新高。这一成绩超过了小鹏 P7+(6,600 辆)和蔚来 ET5(5,400 辆),在新势力品牌中位列第三。
- 订单储备:截至 4 月 20 日,小米 SU7 的锁单量已突破12 万辆,其中约 60% 为高配版 Ultra 车型,反映出消费者对其高端化定位的认可。
- 行业预测:结合 3 月 29,244 辆的销量基数和 4 月前三周的平均增速,多家机构预测 4 月整月销量可能达到3.2 万 - 3.5 万辆,若达成将刷新新势力品牌单月销量纪录。
三、2025 年全年目标:35 万辆交付量,产能与市场双驱动
小米汽车在 2024 年交付 136,854 辆的基础上,将 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35 万辆,同比增长 156%。这一目标的实现依托于两大支撑:
- 产能规划:第二工厂(武汉基地)将于 2025 年第三季度投产,届时总产能将提升至80 万辆 / 年,可满足月均 6.7 万辆的交付需求。
- 产品矩阵:第二款车型小米御 7(中大型 SUV)计划于 6 月上市,其 820 公里的续航能力和 49.99 万元的起售价,将进一步覆盖高端市场。
四、市场地位与行业影响
- 细分市场统治力:在 20 万 - 30 万元价格区间,小米 SU7 已连续 5 个月蝉联销量冠军,市占率达 28.3%,超过特斯拉 Model 3(19.7%)和比亚迪汉 EV(15.2%)。
- 供应链整合:通过自研电池管理系统(BMS)和与宁德时代合作的麒麟电池,小米汽车将电池成本降低了 18%,为价格竞争力提供了支撑。
- 生态协同效应:小米 SU7 与小米智能家居的互联功能激活率已达 72%,用户可通过车载系统控制家中设备,这种 “人车家全生态” 模式正在重塑智能汽车的竞争维度。
五、风险与挑战
- 产能瓶颈:尽管工厂产能提升,但芯片短缺(尤其是车规级 AI 芯片)可能影响 4-6 月的交付节奏。
- 舆论压力:3 月安徽高速事故导致的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可靠性” 争议,短期内对品牌形象造成一定冲击,4 月第一周销量环比下滑 30%。
- 竞品冲击:问界 M9、理想 L6 等新车型将于第二季度密集上市,可能分流部分潜在消费者。
总结
截至 2025 年 4 月 24 日,小米汽车已实现75,869 辆的累计销量,4 月销量预计突破 3 万辆。凭借技术创新、产能释放和生态协同,小米正加速从 “手机厂商” 向 “智能出行生态服务商” 转型。若能持续解决供应链问题并优化品牌信任度,其全年 35 万辆的目标有望超额完成,进一步改写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