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已具备完整的独立生产资质,其生产资质的获取路径和当前运营状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资质获取过程:从代工到自主的关键突破
小米汽车的生产资质问题在 2024 年 7 月取得决定性进展。根据工信部第 385 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以独立企业身份申报车型,企业名称和尾标由 “北京小米” 变更为 “小米”。这一变更标志着小米汽车彻底摆脱对北汽集团的资质依赖,成为继蔚来、理想之后又一家通过代工转自主模式获得资质的新势力车企。
关键时间节点:
- 2023 年 11 月:首款车型 SU7 通过工信部第 377 批公告,但申报企业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生产地址为小米自建工厂,显示其初期借用北汽资质。
- 2024 年 7 月:工信部第 385 批公告中,小米汽车以独立企业身份申报四款车型,生产资质正式独立。
- 资质获取速度:从首款车交付(2024 年 3 月)到获得资质仅用 4 个月,远超蔚来(5 年)、小鹏(3 年)等同行,主要得益于其快速满足代工条款(两年内销售超 3 万辆)。
二、生产资质的政策合规性与行业意义
小米汽车的资质获取路径完全符合中国现行法规。根据《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企业可通过代工生产积累销量后申请独立资质。小米 SU7 在 2024 年 4-6 月交付量分别为 7058 辆、8646 辆、14296 辆,三个月累计突破 3 万辆,满足政策要求。
行业影响:
- 自主权提升:独立资质使小米在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和市场策略上拥有更大灵活性,例如可自主调整产能布局(如北京二期工厂 2025 年 6 月投产)。
- 品牌形象强化:尾标从 “北京小米” 改为 “小米”,有助于提升品牌认知度,避免消费者对代工模式的疑虑。
- 技术迭代加速:资质独立后,小米可更自由地推进大压铸技术、800V 平台等自研技术的落地,提升产品竞争力。
三、2025 年生产资质的最新动态与挑战
1. 产能布局与交付目标
- 工厂进展:北京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通过验收,计划 6 月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武汉基地正在规划中,预计形成产业集群。
- 交付目标:2025 年 3 月交付量超 2.9 万辆,全年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显示产能爬坡顺利。
2. 政策环境与合规风险
- 智能驾驶监管趋严:2025 年 4 月工信部要求规范智能驾驶宣传,禁止使用 “自动驾驶”“脱手” 等表述,小米需调整 SU7 的 NOA 功能宣传策略。
- 电池安全新规:2026 年实施的 GB38031-2025 标准要求电池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小米需提前布局技术升级。
3. 市场竞争与挑战
- 价格战压力:2025 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竞争加剧,小米 SU7 需在保持性价比的同时确保盈利。
- 供应链管理:随着产能扩张,小米需优化电池(宁德时代 / 弗迪)、激光雷达(禾赛)等核心部件的供应链稳定性。
四、总结:资质独立为小米汽车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小米汽车在 2025 年已具备完整的生产资质,其独立运营能力得到官方认可。通过快速积累销量和政策合规,小米成功复制了蔚来的 “代工转自主” 路径,但速度更快。未来,小米需在产能扩张、技术迭代和政策合规之间找到平衡,尤其是在智能驾驶和电池安全领域应对监管挑战。随着北京二期工厂投产和武汉基地规划,小米有望在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的交付目标,进一步巩固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