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 SU7 的车身钢材强度在同级别车型中处于领先水平,其设计和材料选择体现了小米对安全性的高度重视。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高强度钢材与混合材质的应用
- 材料比例与强度等级
小米 SU7 采用钢铝混合车身,高强度钢和铝合金占比高达90.1%,其中最高强度达 2000MPa(兆帕)的热成型钢被用于关键部位(如 A 柱、门槛梁、电池横梁等)。这一强度等级与潜艇用钢相当,远超传统汽车钢材的强度(如普通高强度钢约 1000MPa,热成型钢普遍在 1500MPa 左右)。
- 对比竞品:
- 比亚迪汉使用1300MPa 热成型钢,高强钢比例 67.7%;
- 小鹏 P7 采用60% 高强度钢,未明确最高强度;
- 特斯拉 Model 3 车身以铝合金为主,车头使用高强度钢,但具体强度数据未公开。
可见,小米 SU7 在材料强度和比例上具有显著优势。
- 对比竞品:
- 结构设计强化
- 笼式车身 + 环抱式结构:通过 B 柱与车门防撞梁的 “环抱式结构”,在侧面碰撞时实现乘员舱几乎零侵入。
- 吸能盒与前纵梁优化:前舱设计了多级吸能结构,配合副车架弯折技术,可在碰撞时有效吸收能量,降低乘员舱加速度(OLC 值控制在 25g 以下)。
- 小偏置碰撞解决方案:针对 25% 小偏置碰撞,采用 “车轮旋转 + 车体滑移 + 车身强化” 方案,通过仿真验证 3 万次以上,确保碰撞时乘员舱完整性。
二、碰撞测试与安全认证
- C-NCAP 五星评级
在 2024 版 C-NCAP “史上最严” 测试中,小米 SU7 以综合得分率 93.5%(满分 100%)获得五星评级,其中:
- 乘员保护得分率 94.31%:正面碰撞时 A 柱无明显变形,侧面碰撞乘员舱侵入量极小;
- 主动安全得分率 95.25%:AEB(自动紧急制动)在横穿行人、二轮车场景下双满分,灯光性能 9.64/10 分;
- 行人保护得分率 90.42%:引擎盖弹升技术 + 前端柔性结构设计,降低对行人头部和腿部的伤害风险。
这一成绩远超行业平均水平(84.8%),并包揽 “综合得分率”“VRU 保护”“主动安全” 三项第一。
- 中保研(C-IASI)全优表现
在 2024 年中保研测试中,小米 SU7 是 ** 唯一获得车内乘员安全、车外行人安全、车辆辅助安全三项 G+(优秀 +)** 的轿车,且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评级为 A 级(良好)。其车身结构在 25% 小偏置碰撞中表现优异,A 柱无弯折,气囊点爆时机精准。
- 第三方测试验证
第三方机构对小米 SU7 进行的64 公里 / 小时 40% 重叠正面碰撞显示,驾驶舱和 A 柱完好,前防撞钢梁未变形,但前排气囊点爆时机偏晚(接近限值),可能影响乘员保护。不过,整体结构强度仍被评价为 “硬”,优于同价位车型。
三、与国际标准的对标
小米 SU7 在开发时参考了C-NCAP、E-NCAP、IIHS等全球主流安全标准,并进行了超 12 万次仿真和 120 + 次整车碰撞测试。虽然目前未公布 IIHS 和 Euro NCAP 的测试结果,但其材料强度和结构设计已满足国际严苛标准。例如:
- 扭转刚度:小米 SU7 Ultra 车型的整车扭转刚度达51000N·m/deg,超过布加迪威龙(50000N・m/deg),普通版车型同样采用高刚性笼式车身,扭转刚度未明确但实测表现优异。
- 电池安全:电池包采用2000MPa 超高强度钢横梁和一体压铸铝门槛梁,配合电芯定向防爆设计,碰撞后电池包零起火。
四、用户关注点解答
- 轻量化与强度的平衡
小米 SU7 通过钢铝混合车身和碳纤维部件(如 15 平方米碳纤维覆盖件)实现轻量化,整车重量控制在 1900 公斤左右,同时保持高强度。 - 安全性配置差异
全系标配7 个安全气囊(含远端气囊)、预紧式安全带、CST 舒缓刹停系统,安全配置无高低配差异。 - 与特斯拉 Model 3 的对比
- 材料:Model 3 以铝合金为主,车头使用高强度钢,但具体强度未公开;SU7 的 2000MPa 钢材在关键部位更具优势。
- 碰撞测试:SU7 在 C-NCAP 和中保研测试中成绩优于 Model 3(Model 3 未参与 2024 版测试)。
总结
小米 SU7 的车身钢材强度处于行业顶尖水平,其2000MPa 热成型钢 + 钢铝混合结构、笼式车身设计以及优异的碰撞测试成绩,均证明了其在被动安全方面的实力。尽管国际测试数据尚未完全公开,但其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已充分满足全球严苛标准,是同级别中安全性的标杆车型。对于注重车辆安全的用户,小米 SU7 是值得信赖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