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订单表现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其核心车型 SU7 系列的交付量与订单储备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以下从订单数据、产能规划、市场策略及用户生态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订单规模与交付现状
- 核心车型订单表现
小米 SU7 系列在 2025 年一季度交付量达 75,869 辆,稳居新势力车型销量榜首,远超第二名小鹏 MONA MO3(47,130 辆)和理想 L6(44,347 辆)。截至 4 月中旬,累计锁单量已突破 43 万台,未交付订单仍高达约 15 万台,交付周期最长需等待 49 周(约 11 个月)。这一数据印证了小米 “高配低价” 策略的成功,例如顶配版 SU7 Ultra 占比达 43%,二手保值率甚至超过百万豪车,稀缺性营销策略(如限时免费内饰选装)持续激发抢购热潮。
- 订单波动与市场信心
尽管近几周新增订单未能突破 1 万辆,但业内人士指出,存量订单充足且生产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波动属于短期现象。小米 SU7 Ultra 上市首日大定订单突破 1.5 万台,与此前 SU7 上市 24 小时大定 88,898 个订单的狂热场景形成延续,累计订单量已突破 24.8 万。这表明消费者对小米品牌的信任及产品力的认可并未因交付周期延长而减弱。
二、产能提升与供应链优化
- 工厂扩建与产能释放
小米正通过双班制将北京工厂周产能提升至 7,500 台,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投产后年产能将突破 30 万辆。通州二期工厂已通过规划验收,建设速度极快,预计 7-8 月投产,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此外,武汉基地的规划将进一步缓解产能压力,形成南北协同布局。
- 供应链协同与技术壁垒
小米通过 “自研 + 生态链” 模式构建供应链体系,覆盖智能驾驶、三电系统等核心环节。例如,万向钱潮为 SU7 提供底盘结构件,祥鑫科技供应轻量化电池包结构件,模塑科技配套车身装饰件,凯众股份布局 ADAS 传感器。这些企业的订单弹性显著,2025 年产能爬坡将直接受益于小米交付目标的上调。
三、市场策略与用户生态
- 产品矩阵与价格策略
除 SU7 系列外,小米将于 6 月推出首款纯电 SUV 车型 YU7,起售价 23.59 万元,最高配置控制在 40 万元以内,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Y。这种 “轿车 + SUV” 的产品组合将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进一步拉动订单增长。
- 用户生态与品牌黏性
小米汽车的核心壁垒在于用户生态:67% 锁单用户为十年以上 “米粉”,91% 深度绑定米家生态链,形成 “手机 - 汽车 - 家居” 全场景依赖。例如,SU7 Ultra 车主中 66% 来自小米生态用户,智驾服务、智能家居联动等功能强化了用户忠诚度。这种生态协同效应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中形成差异化优势。
四、未来挑战与风险
- 交付周期与用户体验
尽管产能在加速释放,但 15 万台未交付订单仍需消化,部分用户可能面临近一年的等待。小米需通过透明化排产信息、优化售后服务(如终身免费上门补胎)来缓解用户焦虑。
- 市场竞争与技术迭代
随着特斯拉、华为等对手的技术升级,小米需持续投入研发。例如,自研 RISC-V 车规级芯片和 HyperOS 系统是其技术壁垒的关键,但需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领域保持领先。
五、预订与交付指南
- 预订流程
- 小订阶段:通过小米汽车 APP 或微信小程序支付 1 万元意向金,可享优先排产和现车抢购资格(已截止)。
- 大定阶段:支付 2 万元定金并锁单,享受同城同配置优先交付及 5 年免费基础保养。
- 交付动态
小订用户预计 1-4 周提车,大定用户按排产顺序等待。建议通过官方渠道关注 APP 通知或联系交付专员获取最新进展。
总结
小米汽车 2025 年的订单表现不仅是新势力突围的里程碑,更揭示了用户决策逻辑的进化 —— 当参数、品牌与体验形成共识,争议终将成为增长加速器。尽管面临产能压力,但其产能释放节奏、产品矩阵扩展及生态协同效应,为全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奠定了基础。对于消费者而言,小米汽车的高性价比与生态优势仍是核心吸引力,而供应链稳定性与交付效率将是其持续增长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