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已实现多款车型的量产交付,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已上市车型:小米 SU7 系列
小米首款量产车型SU7自 2024 年 3 月上市以来表现强劲,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现象级产品。截至 2025 年 3 月,SU7 累计交付量突破 20 万辆,3 月单月交付量超 2.9 万辆,位列纯电车型销量前列。其成功得益于以下因素:
- 产品竞争力:SU7 定位中大型轿车,售价 21.59-29.99 万元,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五区域语音控制等智能配置,续航里程最高达 800 公里(CLTC 标准),兼顾性能与性价比。
- 产能提升:小米北京工厂月均产能约 2.5 万辆,通过双班生产和二期工厂建设(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已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
- 市场认可:SU7 锁单用户中,29% 来自 BBA 置换,28% 为女性用户,51.9% 是苹果用户,形成跨圈层影响力。
此外,SU7 Ultra作为旗舰车型于 2025 年上海车展亮相,搭载三电机全轮驱动系统,最大功率 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仅需 1.98 秒,售价 52.99 万元,发布后 2 小时大定量突破 1 万台,进一步巩固了小米在高性能电动车领域的地位。
二、即将上市车型:小米 YU7
小米第二款车型YU7(中文命名 “御 7”)原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但因以下原因推迟至 7-8 月:
- 供应链调整:YU7 的工信部申报信息显示,其轴距达 3000mm,提供单 / 双电机版本,最高续航 820 公里,需预留 2 个月产线调试时间。
- 事故舆论影响:2025 年 3 月安徽高速 SU7 事故后,小米对智能驾驶系统进行优化,并加强用户教育(如 “智驾学堂” 学习机制),可能影响 YU7 的上市节奏。
- 市场策略:YU7 缺席上海车展,避免与比亚迪元 UP 等竞品直接竞争,转而可能通过预售策略吸引消费者。
尽管延期,YU7 仍被视为小米布局 SUV 市场的关键产品,其全域 800V 高压架构、Orin-X 智驾芯片等配置对标特斯拉 Model Y,预计售价 30-40 万元,有望复制 SU7 的 “性能 + 性价比” 成功路径。
三、未来产品规划
根据小米汽车的公开信息,2025 年还将推出MX11 纯电 SUV,搭载双电机与后轮转向系统,售价高于 SU7 约 3-5 万元;2026 年计划推出 N3 增程式 SUV,配备后轮转向与博世 IPB 2.0 制动方案;2027 年预计推出两款中大型 C 级插混 SUV。此外,小米正在开发新平台,采用增程式混动动力总成,规划三款对标理想 L7/L8/L9 的 SUV 家庭用车。
四、挑战与风险
- 供应链压力:关键零部件(如英伟达 Thor 芯片)供应不稳定,且小米一期工厂产能已饱和,需依赖二期工厂投产缓解压力。
- 舆论与信任危机:SU7 事故后,小米需通过技术透明化(如公开行车数据、引入第三方检测)和用户教育重塑品牌信任。
- 市场竞争: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车企持续降价,中大型纯电 SUV 细分市场竞品增多,YU7 面临激烈竞争。
五、总结
2025 年小米已有多款汽车产品上市,包括热销的 SU7 系列和即将交付的 YU7,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显示出强劲的市场扩张势头。尽管面临供应链调整、舆论挑战等问题,小米凭借技术积累(如 CTB 倒置电芯、固态电池研发)和生态整合能力(跨设备操控、数据驱动服务),有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持续突破。消费者可关注小米汽车官网或官方社交媒体,获取 YU7 等新车的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