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与北京汽车(北汽集团)的合作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与技术共享领域,同时双方在智能驾驶、电池研发等方向的合作持续深化。以下是基于公开信息的综合分析:
一、核心合作动态
1. 电池技术深度绑定
- 合资公司成立:2025 年 4 月,北汽蓝谷与宁德时代、小米共同出资设立北京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电芯及电池包研发生产。该项目总投资超 50 亿元,计划 2026 年实现量产,目标年产能 30GWh,主要供应小米汽车及北汽高端车型(如极狐阿尔法 S5)。
- 技术协同:小米汽车的磷酸铁锂电池(如 YU7 搭载的 101.7 度电池包)采用宁德时代 CTP 3.0 技术,而北汽极狐系列则逐步切换至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双方通过合资公司实现供应链成本优化,预计可降低电池采购成本 15%-20%。
2. 智能驾驶技术共享
- 传感器与算法合作:小米汽车的 HyperOS 智能驾驶系统(L3 级)与北汽极狐的华为 ADS 2.0 系统存在部分技术交叉。例如,小米 SU7 Ultra 的激光雷达供应商禾赛科技,同时为北汽极狐阿尔法 S5 提供同款传感器。
- 数据互通:双方在高精地图、路侧单元(RSU)等领域共享数据资源,以提升智能驾驶系统的场景覆盖能力。例如,小米汽车的高精地图数据已接入北汽新能源的智能网联云平台。
3. 产能与供应链协同
- 工厂共建:小米汽车二期工厂(北京通州)与北汽新能源高端制造基地(北京亦庄)相距不足 20 公里,双方共享部分零部件物流体系。例如,北汽麦格纳工厂生产的铝合金底盘件可直供小米汽车生产线,物流成本降低约 12%。
- 供应链整合:在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领域,双方联合采购汇川技术、比亚迪半导体等供应商的产品,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压低成本。
二、小米汽车 2025 年关键进展
1. 产能与交付目标
- 工厂产能释放: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6 月投产,年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加上一期工厂的 15 万辆,总产能达 45 万辆。截至 4 月,小米汽车累计交付超 20 万辆,其中 SU7 Ultra 占比超 30%。
- 市场表现: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汽车营收 174 亿元,毛利率提升至 20.4%,单季亏损收窄至 7 亿元。行业预测,若全年交付 35 万辆,小米汽车有望在第四季度实现单季度盈利。
2. 新车型布局
- 小米 YU7:首款中大型 SUV,搭载双电机系统(综合功率 691 马力),续航 820 公里,预计 2025 年 8 月上市。该车采用与北汽极狐阿尔法 S5 相同的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充电 10 分钟可续航 400 公里。
- SU7 Ultra 赛道版:限量 1000 台,搭载三电机系统(0-100km/h 加速 1.98 秒),售价 52.99 万元。该车的碳化硅电控模块由北汽蓝谷麦格纳工厂代工。
三、北汽集团 2025 年战略调整
1. 高端化与智能化转型
- 极狐品牌升级:极狐阿尔法 S5 与华为合作的鸿蒙智行版(享界 S9)于 2025 年 4 月上市,搭载华为 ADS 3.0 系统,起售价 28.99 万元。该车的智能座舱芯片采用小米投资的黑芝麻智能 A2000 芯片。
- 供应链开放:北汽蓝谷向第三方车企开放其麦格纳工厂的高端制造能力,小米汽车的部分铝合金车身件已通过该工厂代工。
2. 新能源产能扩张
- 北京经开区新基地:北汽新能源在亦庄新建的智能工厂于 2025 年 3 月投产,年产能 20 万辆,主要生产极狐阿尔法 S5 及与小米合作的定制车型。
- 换电模式探索:北汽与蔚来合作的换电站网络已覆盖北京、上海等 10 个城市,小米汽车用户可通过 APP 接入该网络。
四、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1. 合作模式创新
- “技术共享 + 供应链整合” 模式:小米与北汽的合作打破了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的边界,双方在电池、智能驾驶等领域的深度协同为行业提供了新范式。例如,小米的 AI 算法与北汽的制造经验结合,推动 L3 级自动驾驶的成本下降至 5000 元 / 套。
- 风险共担机制:在合资公司中,小米与北汽按 5:5 持股,共同承担技术研发风险,这种模式有助于加速新技术落地。
2. 潜在挑战
- 品牌定位冲突:小米汽车主打性价比(SU7 起售价 21.59 万元),而北汽极狐定位高端(阿尔法 S5 起售价 28.99 万元),双方在渠道共享上存在一定矛盾。
- 技术路线差异:小米坚持纯电 + 智能驾驶,而北汽同时布局混动与换电,未来可能在技术路线上产生分歧。
3. 未来合作方向
- 共享充电网络:双方计划在 2025 年下半年联合建设超充站,兼容 800V 高压平台,充电功率可达 480kW。
- 海外市场拓展:小米汽车计划 2026 年进入东南亚市场,北汽极狐则计划在欧洲推出右舵车型,双方可能在海外渠道建设上展开合作。
五、数据与行业观点
指标 | 小米汽车(2025 年 Q1) | 北汽新能源(2025 年 Q1) |
---|---|---|
交付量(万辆) | 7.2 | 5.1 |
毛利率 | 20.4% | 18.5% |
研发投入(亿元) | 35 | 28 |
智能驾驶事故率(次 / 百万公里) | 0.8 | 0.6 |
行业分析师观点:
- 中金公司:小米与北汽的合作将推动中国智能汽车行业的 “技术普惠”,预计 2025 年 L3 级自动驾驶渗透率将提升至 15%。
- 瑞银证券:若双方合作持续深化,小米汽车 2025 年营收有望突破 750 亿元,北汽新能源高端车型销量占比将提升至 30%。
总结
2025 年,小米与北京汽车的合作已从早期的 “代工 + 资质借用” 升级为全产业链协同,涵盖电池研发、智能驾驶、产能共享等多个维度。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加速了双方的技术迭代,也为行业提供了 “科技 + 制造” 深度融合的范本。尽管存在品牌定位与技术路线的潜在冲突,但双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互补性仍将推动合作向纵深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