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供应链布局呈现出 “技术突破 + 生态协同 + 全球扩张” 的特点,其核心零部件供应、产能规划及应对策略可从以下维度展开:
一、核心零部件供应链:技术壁垒与生态整合并重
1. 电池系统: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双轨并行
- 宁德时代:独家供应小米 SU7 Ultra 的麒麟三元锂电池,支持 16C 超充技术,实现 5 分钟补能 400 公里。其 2025 年产能预计突破 1000GWh,且在山东东营、福建福州等地新建零碳工厂,确保小米汽车的高能量密度电池需求。
- 比亚迪(弗迪电池):为中低端车型提供磷酸铁锂刀片电池,通过 CTB 技术提升能量密度 15%,成本优势显著。
- 技术储备:小米自研 CTB 倒置电芯技术(碰撞安全提升 48%)和固态电池(能量密度 400Wh/kg,2027 年量产),与宁德时代、赣锋锂电合作布局钠离子电池。
2. 电驱与电控:自研电机与头部供应商协同
- 汇川技术:联合研发 V8s 电机,转速达 27200 转 / 分钟,零百加速 2.78 秒,支持小米 SU7 Ultra 的高性能需求。
- 联合电子:供应基础版车型的驱动电机及电控系统,适配 800V 高压平台。
- 碳化硅(SiC):斯达半导提供车规级 SiC 模块,支持小米自研 1500V SiC 芯片,电驱效率提升 3%。
3. 智能驾驶:地平线与激光雷达双核心
- 地平线:征程 6 芯片支持 L2-L4 级自动驾驶,2025 年预计交付 390 万颗,占中国智驾芯片市场 50% 份额。其 L2 城区辅助驾驶系统 HSD 将首搭奇瑞星途车型,2025 年 9 月量产。
- 激光雷达: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128 线,200 米探测距离)独家供应 SU7 Pro/Max 版本,风阻系数降低 4 counts。速腾聚创作为备选,潜在订单量超 60 万辆。
4. 智能座舱:多屏交互与生态互联
- 硬件:TCL 华星光电供应 6 块柔性 OLED 屏幕,泽景电子提供 AR-HUD,德赛西威集成 HyperOS 域控制器,支持 2000 + 米家设备联动。
- 软件:金山云构建车 - 云协同平台,处理日均 30GB 用户数据,训练自动驾驶大模型。
二、产能与供应链风险:扩张与瓶颈并存
1. 产能规划
- 北京亦庄工厂:一期产能 15 万辆 / 年,二期 2025 年中投产,总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 / 年,每 76 秒下线一辆 SU7。
- 海外布局:欧洲工厂因数据安全法案延迟至 2028 年,2025 年仍以国内生产为主,通过 100 + 小米门店试水东南亚市场。
2. 供应链风险与应对
- 芯片短缺:2025 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复苏,但高端 GPU(如高通 8295)和车规芯片仍可能结构性短缺。小米通过绑定地平线、自研芯片(如自动驾驶算法)及提前备货缓解风险。
- 品质管控:针对电机异响等问题,小米启动 OTA 升级 “降噪模式”,并加强供应商品控(如凯众股份减震元件市占率超 30%)。
- 价格战压力:比亚迪汉 EV 降价至 18.98 万元,小米通过供应链垂直整合(如投资激光雷达企业、自研材料泰坦合金)压缩成本,目标 2026 年单车亏损降至 1 万元以内。
三、政策与市场环境:红利与挑战
1. 政策支持
- 新能源补贴:2025 年国补(报废更新补贴 2 万元)与区补(置换补贴最高 1.5 万元)延续,叠加地方政策(如山东新能源补贴 1.5 万元),刺激销量增长。
- 智能网联汽车:政府工作报告明确 “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北京、广东等地推动车路协同试点,为小米自动驾驶技术落地提供场景。
2. 市场竞争
- 国内:比亚迪、华为等通过降价和技术迭代(如华为 ADS 3.0)挤压市场份额,小米需在 2025 年底前将城市领航辅助驾驶覆盖率提升至 90% 以反超小鹏。
- 国际:欧洲数据安全法案要求车载数据本地化存储,小米出海计划延迟,转而聚焦东南亚及中东市场,通过现有门店网络测试需求。
四、技术突破与未来布局
1. 短期(2025 年)
- 超快充技术:目标实现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 公里,比特斯拉 V4 快 30%,依赖宁德时代神行超充电池量产。
- 车型扩展:6-7 月推出中大型 SUV YU7,搭载 800V 碳化硅平台,预售价 20-30 万元,年销量目标 8.5 万辆。
2. 中长期(2027 年)
- 固态电池:能量密度 400Wh/kg,续航突破 1000 公里,与赣锋锂电合作量产。
- 全球化:欧洲工厂 2028 年投产,采用本地化供应链(如匈牙利德布勒森基地),规避贸易壁垒。
总结
小米汽车 2025 年的供应链以 “技术激进 + 生态整合” 为核心,通过绑定宁德时代、地平线等头部供应商,叠加自研电机、电池技术,构建了差异化竞争力。然而,芯片短缺、品质管控及价格战仍是主要风险。若能达成 35 万辆销量目标,小米有望跻身新势力前三,但需在盈利模式与全球化布局上突破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