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是小米汽车全面发力的关键一年,其动态可从产能扩张、产品迭代、技术突破、市场表现及行业挑战等多维度展开:
一、产能与交付:冲刺 35 万辆目标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 15 日提前完成验收,较原计划的 6 月竣工大幅提速。该工厂位于北京通州,毗邻一期工厂,总占地面积扩展至 105 公顷,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预计年中投产。结合一期工厂通过产线优化提升至 30 万辆的实际产能,小米汽车 2025 年总产能有望达到 45 万辆,为全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提供支撑。
销量方面,小米汽车 3 月交付量达 2.9 万辆,同比增长 9000 辆,连续 6 个月交付量超 2 万辆。一季度累计交付 7.58 万辆,位列中国轿车销量第四,仅次于吉利星愿、五菱宏光 MINIEV 和比亚迪海鸥。然而,产能瓶颈导致交付周期延长,SU7 Pro 车型等车周期已达 44-47 周,部分用户需等待近一年。
二、产品矩阵:SU7 Ultra 与 YU7 双轮驱动
- SU7 Ultra:性能旗舰树立标杆
作为小米汽车的高端车型,SU7 Ultra 于 2025 年 2 月 27 日正式上市,标准版售价 52.99 万元,纽北限量版 81.49 万元。其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最大功率 1548 马力,零百加速 1.98 秒,配备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续航超 600 公里。上市后订单火爆,3 月 2 日首车交付时,大定订单已突破 1.9 万台,锁单超 1 万台,提前完成全年 1 万辆销售目标。
- YU7:对标特斯拉 Model Y 的中大型 SUV
定位中大型 SUV 的 YU7 计划于 6-7 月上市,预计售价 22.59 万 - 23.59 万元,与特斯拉 Model Y(26.35 万 - 30.35 万元)形成直接竞争。该车搭载 96.3kWh 电池包,提供 770/760/675km 三种续航版本,并配备小米全场景智能驾驶系统 Xiaomi HAD。
三、技术突破:智能驾驶与供应链优化
- 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
2025 年 2 月 26 日,小米正式发布 Xiaomi HAD,覆盖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及停车场全场景,支持从停车位启动到目标停车场的无缝衔接。该系统引入用户驾驶数据训练,轨迹更拟人化,急加速 / 急刹车减少 30%。SU7 Ultra 出厂即标配该功能,而标准版 SU7 因未配备激光雷达,在复杂场景下的智驾能力受限。
- 供应链协同与生产效率提升
小米与思灵机器人合作打造的柔性组装线已投用,单位小时产量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30%,助力电子域控制器生产效率提升。此外,小米汽车工厂升级常态化参观,每月开放固定场次,提升用户体验。
四、市场挑战:事故争议与召回事件
- 高速事故引发智驾安全质疑
2025 年 3 月 29 日,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安徽铜陵高速因避让施工路段发生碰撞起火,导致 3 人死亡。事故暴露了 NOA 功能在异形障碍物识别上的局限性,以及车门应急开启设计的争议。小米官方回应称,事故车起火系碰撞后系统受损所致,但未配备激光雷达的标准版 SU7 在智驾安全性上受到质疑。
- 自动泊车系统召回
2025 年 1 月,小米召回 2024 年 2 月至 11 月生产的 30931 辆 SU7 标准版,因软件策略问题导致自动泊车时对静态障碍物探测异常,存在剐蹭风险。这是小米汽车首次大规模召回,占同期销量的 28%。
五、政策与生态:补贴红利与行业合作
- 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2025 年国家延续以旧换新补贴,报废旧车并购买新能源车可获 2 万元补贴,燃油车补贴 1.5 万元。地方政策如安徽省对置换新能源车最高补贴 1.5 万元,刺激市场需求。
- 共享生态战略
雷军在 2025 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小米已与多家企业达成共识,推动车载硬件标准化,共享生态资源。例如,小米生态件将接入其他品牌车型,同时开放自身生态支持第三方应用。
六、未来展望:国际化与长期布局
小米汽车计划 2027 年开启出海,目前正筹备东南亚及欧洲市场。SU7 Ultra 已在欧洲亮相,获得当地消费者高度关注。此外,小米与东风汽车协商武汉新厂建设,拟盘活现有产能覆盖中西部市场。
总结
2025 年的小米汽车呈现 “高增长与高挑战并存” 的态势:产能扩张与产品迭代支撑销量快速提升,但智驾安全争议、交付延迟及召回事件对品牌口碑构成压力。随着 SU7 Ultra 的热销和 YU7 的上市,小米在高端市场和 SUV 领域的布局逐步完善,但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用户信任,将成为其持续发展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