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合 2025 年的市场反馈和技术现状,小米汽车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仍面临以下核心问题:
一、智能驾驶系统可靠性争议
- 极端场景识别缺陷
小米 SU7 的 NOA(导航辅助驾驶)系统在施工路段、异形障碍物(如水马、临时路障)等场景下存在显著识别漏洞。例如,2025 年 3 月安徽铜陵高速事故中,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仅留给驾驶员 2-4 秒反应时间,远超人类有效接管所需的 2.3-2.6 秒极限。夜间环境下,激光雷达和毫米波雷达的性能衰减进一步加剧了风险,雨雾天气中障碍物识别准确率下降 42%,AEB 响应距离缩短 37%。
- 人机交互逻辑矛盾
系统依赖方向盘扭矩传感器判断驾驶员状态,用户可用矿泉水瓶等物品 “欺骗” 监测机制,导致注意力监控失效。此外,小米对 “智能驾驶” 与 “辅助驾驶” 的宣传边界模糊,部分用户误将 L2 级功能视为自动驾驶,实际使用中存在过度依赖风险。
- 事故责任认定争议
现行法规将 L2 级事故责任归咎于驾驶员,即使系统存在技术缺陷。例如,杭州车主蒋先生因 NOA 误判引发追尾,交警仍认定其负同等责任,凸显行业标准滞后性。
二、硬件品控与质量稳定性
- 核心部件故障率攀升
2025 年 1-4 月,小米 SU7 用户投诉集中在电力驱动系统(电机故障占 25%)、制动系统(25%)和电气设备(25%)。典型案例包括:
- 杭州张女士提车次日激光雷达硬件故障,售后要求签署保密协议后才同意维修;
- 上海叶先生倒车时雷达警示仅提前 1 秒,导致碰撞围栏,售后初期推诿 “操作不当”。
- 软件系统频发异常
自动泊车功能因算法缺陷引发全国 70 余起剐蹭事故,2025 年 1 月召回 30,931 辆标准版车型。部分用户反馈,倒车影像显示障碍物距离 53 厘米,实测仅 10 厘米,小米未公开回应。
三、售后服务网络严重滞后
- 网点覆盖不足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仅在全国 33 个城市开设服务中心,而交付量已突破 18 万辆。上海、重庆等一线城市车主维修需排队半个月,湖北车主补漆需往返武汉 700 公里。对比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品牌,小米服务网点密度仅为其 1/3,且西部、东北地区覆盖率不足 50%。
- 服务体验短板
除顶配 Ultra 车型外,其他版本维修不提供代步车服务,长途车主需自行承担交通成本。部分授权网点因技术培训不足,出现 “只修不管” 现象,引发用户对第三方服务商品控的担忧。
四、电池安全与寿命挑战
- 热失控风险凸显
2025 年 3 月安徽事故中,SU7 标准版碰撞后电池热失控引发爆燃,尽管配备磷酸铁锂电池,剧烈冲击仍导致内短路。行业数据显示,碰撞引发的电池热失控占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的 32%,小米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未能完全规避风险。
- 衰减与续航焦虑
三元锂电池版(高配)在 1000 次循环后衰减约 20%(相当于每天行驶 50 公里可用 5.5 年),磷酸铁锂电池版(低配)1500 次循环后衰减 20%(可用 8.2 年)。冬季 - 10℃环境下,续航可能临时衰减 30%,虽配备热泵空调和电池预加热,但仍难以完全抵消低温影响。
五、行业竞争与技术壁垒
- 三电系统相对落后
小米 SU7 仅顶配车型搭载 800V 高压平台,中低配仍为 400V,充电速度(15 分钟补能 350 公里)显著落后于极氪 007(5 分钟补能 275 公里)和比亚迪(5 分钟补能 400 公里)。此外,电机、芯片等核心技术仍依赖外部供应商,自研比例不足 30%。
- 品牌溢价能力薄弱
尽管小米 SU7 以 “高配低价” 策略冲击市场,但其品牌溢价能力仍不及特斯拉、保时捷等传统豪华品牌。例如,SU7 Ultra 定价 52.99 万元,虽较预售价大幅下调,但用户对其 “超跑” 定位的认可度仍存疑。
六、用户认知与市场策略偏差
- 过度营销引发信任危机
小米将 L2 级辅助驾驶包装为 “高阶智驾”,宣传中频繁使用 “零接管”“无限接近 L3” 等表述,与实际功能存在差距。同济大学教授朱西产指出,此类宣传易误导用户放松警惕,加剧安全隐患。
- 生态整合的双刃剑
小米试图通过 “人车家全生态” 提升用户粘性,但部分功能(如手机调用车载算力)实际体验不佳,且与第三方应用兼容性存在问题。例如,澎湃 OS 系统在跨设备互联时偶发卡顿,影响驾驶安全性。
总结与建议
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核心短板集中于技术成熟度、服务体系和品牌信任三大维度。对于潜在用户,需谨慎评估以下风险:
- 智能驾驶需全程监管,避免因系统误判导致事故;
- 售后服务成本较高,尤其非一线城市用户需考虑维修便利性;
- 电池寿命与安全需结合使用场景权衡,长途或寒冷地区用户建议优先选择三元锂电池版。
未来,小米若能加速技术迭代(如升级端到端智驾系统)、完善服务网络(2025 年计划新增 50 城覆盖),并强化用户沟通透明度,或可逐步扭转市场对其 “激进扩张” 的固有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