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小米与中国一汽在 2025 年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供应链协同和部分技术合作层面,并未出现新的战略合资或整车制造层面的深度绑定。以下从具体合作动态、行业背景及未来可能性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2025 年双方合作的核心动态
- 供应链合作持续深化
小米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体系中,一汽集团旗下企业仍占据重要位置。例如,一汽富维(600742.SH)作为小米汽车的一级供应商,持续为其提供座舱系统、外饰件等关键部件。这种合作模式延续了 2023 年以来的供应链关系,双方通过采购协议实现技术协同。此外,小米汽车的部分生产设备(如冲压模具)也可能来自一汽系供应商,这体现了传统车企与新势力在产业链上的互补性。
- 销售与服务网络的间接联动
小米汽车在 2025 年加速拓展经销商网络,其招募的售后服务合作伙伴中,部分企业可能同时代理一汽旗下品牌(如一汽 - 大众)的业务。这种渠道重叠并非直接合作,而是市场竞争下的自然选择,但客观上促进了双方在用户服务层面的资源共享。
- 技术研发的局部交叉
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车联网等领域的研发,可能与一汽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的技术积累形成互补。例如,一汽在底盘调校、车身结构设计等方面的经验,可能通过供应商间接赋能小米汽车的产品优化。不过,双方并未公开联合研发项目或技术共享协议。
二、行业背景与合作逻辑
- 小米的战略重心:自建生态与供应链把控
小米汽车自 2024 年首款车型 SU7 上市以来,已建成北京、武汉两大智能制造基地,并计划 2025 年将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台。其核心战略是通过自研三电系统、智能驾驶技术及自建工厂,构建闭环生态。这种模式下,小米对代工或合资的需求较低,更倾向于通过供应链招标选择合作伙伴。
- 一汽的转型路径:聚焦新能源与开放合作
一汽在 2025 年的战略重心转向新能源汽车,除与零跑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外,还通过合资公司(如解放时代)布局电池技术。对于小米这类新势力,一汽更可能以供应商身份参与其产业链,而非深度绑定。这与一汽作为传统车企的定位相符 —— 既保持自主可控,又通过开放合作获取增量市场。
- 历史合作的局限性
尽管 2021 年双方曾就代工模式进行洽谈,但小米最终选择自建工厂,而一汽也未涉足代工业务。这种路径分化在 2025 年进一步强化:小米通过北京二期工厂(产能 15 万台 / 年)实现产能扩张,一汽则通过与零跑等品牌的合作探索电动化转型。
三、未来合作的可能性与挑战
- 潜在合作方向
- 技术联合研发:在智能座舱、车联网等领域,小米的软件生态与一汽的硬件经验可能形成互补。例如,小米的 HyperOS 系统与一汽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整合。
- 海外市场协同:小米计划 2025 年将汽车业务拓展至全球市场,而一汽在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的海外渠道资源可能为其提供支持。
- 供应链深度整合:双方可能在轻量化材料、智能底盘等领域共同开发供应商,降低采购成本。
- 主要挑战
- 战略目标差异:小米追求极致性价比与生态整合,一汽则需平衡自主品牌与合资业务的利益,双方在定价策略、技术路线上可能存在分歧。
- 资源竞争:小米与一汽均在加大新能源领域投入,可能在核心技术人才、供应链产能等方面形成竞争。
- 股权结构障碍:一汽作为国有大型车企,其合资合作需遵循严格的国资监管政策,而小米作为民营企业更倾向于灵活的市场化合作模式,双方在合作机制上存在磨合难度。
四、结论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与一汽的合作仍以供应链协同为主,未出现战略级合资或整车制造合作。这种关系既符合双方当前的战略定位(小米自建生态、一汽开放合作),也受制于行业竞争格局与资源分配逻辑。未来,若双方在技术互补性、海外市场拓展等方面找到平衡点,不排除在局部领域深化合作,但短期内全面绑定的可能性较低。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值得关注的是小米汽车的产品迭代(如 2025 年上市的 SUV 车型 YU7)及一汽在新能源领域的突破(如与零跑的合作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