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最新曝光的信息,小米汽车首款增程式 SUV 车型(内部代号 “昆仑”)目前已进入路试阶段,预计将于2026 年正式发布。尽管用户提问聚焦于 “2025 年曝光”,但从权威渠道披露的信息来看,小米在 2025 年的重心仍以纯电车型为主(如 YU7),增程式 SUV 的量产计划尚未提前。以下从技术参数、市场定位、政策环境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技术与产品亮点
- 动力系统:增程技术突破
该车将搭载1.5T 增程器 + 双电机四驱系统,纯电续航预计达400 公里(CLTC 工况),综合续航突破1000 公里,支持直流快充。相比理想 L9(CLTC 综合续航 1315 公里)和问界 M9(纯电续航 275 公里),小米在纯电续航和补能效率上更具竞争力。此外,小米自研的 **“超智能增程 3.0 系统”** 可根据路况自动切换动力模式,发动机热效率达 44%,进一步提升能效。
- 空间与舒适性:家庭场景深度优化
- 尺寸与布局:车长超 5 米,轴距突破 3.1 米,采用三排六座布局,第二排独立座椅支持加热 / 通风 / 按摩功能,第三排头部空间因垂直 D 柱设计显著优化。
- 底盘技术:配备后轮转向系统(转弯半径缩小至 5.7 米)和博世 IPB 2.0 智能制动系统,提升操控灵活性。
- 智能配置:车顶激光雷达 + 高通骁龙 8295 芯片,支持城市 NOA、自动泊车等高阶智驾功能,HyperOS 车机系统与小米生态无缝互联。
- 设计语言:从运动到实用的转型
与小米 SU7 的轿跑风格不同,“昆仑” 采用方正硬朗的造型,前脸配备贯穿式灯带和主动式进气格栅,尾部设计敦实稳重,贯穿式尾灯强化科技感。这种 “盒子型” 设计与理想 L9、问界 M9 等家庭旗舰 SUV 高度契合,彻底告别了小米此前强调的运动标签。
二、市场定位与竞争策略
- 价格区间:错位竞争
预计起售价为30-35 万元,比理想 L9(45 万起)和问界 M9(46.98 万起)低 10-15 万元,直接对标零跑 C11 增程版(14.98 万起)和深蓝 S7(13.49 万起)。通过供应链优化(如欣旺达低成本电池方案)和 “素车 + 选装” 模式,小米试图以 “半价理想” 策略抢占中端市场。
- 目标用户:多孩家庭与长途出行
增程式技术的选择精准匹配家庭用户需求:
- 里程无忧:纯电续航满足日常通勤,长途出行可加油补能,解决充电焦虑。
- 空间灵活:三排六座布局支持座椅一键切换,后备箱容积在同级中具备竞争力。
- 生态协同:小米生态链的智能座舱(如车载米家设备控制)成为差异化卖点。
- 竞争对手:理想、问界与新势力
- 理想 L9:45 万级市场标杆,品牌认知度高,但小米在价格和智能生态上更具优势。
- 问界 M7:搭载鸿蒙系统,智驾能力突出,但增程技术成熟度不及小米。
- 零跑 C11 增程版:15 万级性价比之王,但品牌溢价和智能化配置较弱。
三、政策与供应链支持
- 政策红利:新能源补贴延续
2025 年上海、天津等地的汽车置换政策明确将增程式车型纳入新能源补贴范围,购买增程式 SUV 可享受最高 1.5 万元补贴。这一政策利好将降低小米增程 SUV 的购车门槛,刺激市场需求。
- 供应链布局:产能与技术储备
- 生产能力:小米北京亦庄工厂二期扩建后,2026 年产能将提升至 60 万辆 / 年,为增程 SUV 量产提供保障。
- 核心供应商:宁德时代提供电池,博世供应 IPB 2.0 制动系统,禾赛科技提供激光雷达,供应链体系成熟。
- 技术研发:小米已申请 “发动机体积优化” 专利,可提升增程器空间利用率,为后续技术迭代铺路。
四、潜在挑战与风险
- 产能压力:当前小米 SU7 订单交付周期已长达 32-43 周,增程 SUV 的推出可能进一步加剧产能瓶颈。
- 品牌认知:小米 “性价比” 标签可能影响高端市场接受度,需通过品质与服务重塑品牌形象。
- 技术验证:增程系统的可靠性和能耗表现需通过市场检验,尤其是与理想等先行者的对比。
五、总结与展望
小米增程式 SUV 的曝光标志着其从纯电赛道向全能源类型拓展的战略转型。凭借增程技术的实用性、家庭化设计和小米生态的协同效应,该车有望在 30 万级市场复制 SU7 的成功。然而,面对理想、问界等强劲对手,小米需在产能提升、品牌溢价和技术成熟度上持续发力。若能在 2026 年如期上市并保持价格优势,“昆仑” 增程 SUV 或将成为小米汽车的又一爆款车型。
最新动态:2025 年上海车展期间,小米将重点展示纯电车型 YU7,增程 SUV 预计于 2026 年北京车展正式发布,建议关注小米官方渠道获取实时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