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小米汽车性能对比可从核心参数、智能驾驶、生态整合及竞品对标等维度展开,结合最新发布的 SU7、YU7 车型及行业技术趋势,具体分析如下:
一、小米汽车核心性能参数
1. 小米 SU7(纯电轿跑)
- 动力与续航:
- 标准版搭载单电机后驱,峰值功率 220kW,零百加速 5.28 秒,CLTC 续航 700 公里(73.6kWh 电池)。
- 顶配版升级双电机四驱,综合功率超 400kW,零百加速进入 3 秒级,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CLTC 续航突破 830 公里。
- 补能方面,标准版 10%-80% 充电需 25 分钟,顶配 800V 高压平台支持 15 分钟补能 350 公里。
- 智能驾驶:
- 标准版配备 Xiaomi Pilot Pro 系统,单颗 NVIDIA Orin 芯片,支持智能泊车、遥控泊车及代客泊车(最高 23km/h 巡航)。
- 顶配版搭载激光雷达 + 双 Orin-X 芯片,支持高速 NOA(自动导航辅助)和城市道路基础 L2 + 功能,端到端模型实现复杂车位泊入(如断头路车位 1 分 10 秒完成)。
2. 小米 YU7(纯电 SUV)
- 动力与续航:
- 双电机四驱系统,综合峰值功率 691 马力(508kW),最高车速 240km/h,CLTC 续航最远 820 公里(101.7kWh 电池)。
- 冬季高速实测(-10℃、平均时速 100km/h)续航达 1310 公里,充电两次完成全程。
- 智能驾驶:
- 标配 11 组摄像头 + 5 颗毫米波雷达,高配或搭载激光雷达,支持高速 NOA 和自动泊车,城市 NOA 功能待法规开放后通过 OTA 解锁。
- 端到端大模型优化代客泊车,支持复杂场景下的障碍物绕行和倒车避让。
二、智能化优势与生态整合
- 全栈自研技术:
- 变焦 BEV + 超分辨率占用网络:提升障碍物识别精度至 0.1 米(特斯拉 FSD 为 0.32 米),解决高精地图依赖问题。
- 道路大模型:实时生成道路拓扑,可应对施工路段等动态场景,无需依赖传统地图。
- 端到端算法:泊车、城市 NOA 等功能通过统一模型训练,减少人工规则干预,提升泛化能力。
- 生态协同:
- 米家互联:支持 UWB 数字钥匙、车内控制智能家居(如到家前自动开启空调),手机与车机无缝联动。
- 澎湃 OS 车机:高通 8295 芯片 + AI 语音助手,支持多设备互联和复杂指令(如 “打开车窗 30% 并导航到充电站”)。
- 硬件配置:
- SU7 顶配与 YU7 高配搭载激光雷达、双 Orin-X 芯片(算力 508TOPS),传感器数量达 31 颗(激光雷达 + 11 摄像头 + 5 毫米波雷达 + 12 超声波)。
- 800V 高压平台普及,SU7 顶配与 YU7 全系支持超快充,充电 5 分钟续航增加 275 公里(极氪 007 数据)。
三、竞品对比与市场定位
1. 同级别纯电轿跑(SU7 对标)
- 极氪 007:
- 全栈 800V 系统,CLTC 续航 870 公里,充电 10 分钟补能 275 公里,双 Orin-X 芯片 + 激光雷达,自动泊车功能更全面(如 FTP 指尖泊车)。
- 优势:三电技术领先,充电效率更高;劣势:智能座舱生态弱于小米。
- 特斯拉 Model 3 焕新版:
- EPA 续航 363 英里(约 584 公里),Autopilot 系统成熟但功能保守,充电网络覆盖广但速度较慢(15 分钟补能 250 公里)。
- 优势:品牌溢价高,超充网络完善;劣势:智能化功能更新滞后。
2. 中大型纯电 SUV(YU7 对标)
- 小鹏 P7+:
- 单电机后驱,CLTC 续航 710 公里(76.3kWh 电池),800V 平台支持 20 分钟快充至 80%,AI 鹰眼智驾系统支持门到门自动驾驶。
- 优势:性价比突出(起售价 18.68 万);劣势:动力性能弱于 YU7。
- 智界 S7 Ultra 四驱版:
- 双电机四驱,CLTC 续航 785 公里,华为 ADS 3.0 支持城市 NOA,鸿蒙座舱生态完善。
- 优势:华为技术背书,智能驾驶体验成熟;劣势:价格较高(31.98 万起)。
3. 跨级别对比
- 蔚来 ET9:
- 半固态电池续航 930 公里,换电技术成熟,NOP + 智驾系统覆盖更广,但起售价约 50 万元,定位高端。
- 优势:续航与补能方式灵活;劣势:价格远超小米车型。
- 比亚迪汉 EV 2025 款:
- CLTC 续航 701 公里,刀片电池安全性高,L2 级辅助驾驶标配,但智能化功能较基础。
- 优势:性价比与可靠性;劣势:智能驾驶功能落后于头部新势力。
四、用户场景与选购建议
- 追求极致性能与智能化:
- 小米 SU7 顶配:适合科技爱好者,3 秒级加速、800V 超充、全场景智能驾驶满足高性能需求。
- 极氪 007:若更看重续航与充电效率,极氪的 870 公里续航和 5.5C 快充是更优解。
- 家庭用户与长途出行:
- 小米 YU7:大空间、长续航(820 公里)及冬季高速稳定性(-10℃实测表现)适合家庭使用。
- 理想 L7 Pro:若需要增程方案,理想的综合续航与舒适性更胜一筹。
- 性价比与实用主义:
- 小鹏 P7+:18.68 万起售,续航与智驾均衡,适合预算有限的用户。
- 比亚迪汉 EV:17.98 万起,成熟技术与低维护成本适合保守型消费者。
五、行业趋势与技术突破
- 固态电池量产:
- 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已装车 SU7 Pro/Max,能量密度超 400Wh/kg,2025 年半固态电池将普及,续航突破 900 公里。
- L3 级自动驾驶落地:
- 小米 YU7 计划通过 OTA 解锁 L3 功能(法规开放后),华为 ADS 3.0、小鹏 XNGP 5.0 等竞品已实现城市 NOA 全覆盖。
- 超充网络布局:
- 小米目标 2025 年建成 500 + 超充站,峰值功率 600kW,兼容 800V/400V 车型,补能效率接近燃油车。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凭借 SU7 和 YU7 两款车型,在性能、智能化和生态整合上展现出较强竞争力。SU7 以轿跑定位对标极氪 007 和特斯拉 Model 3,YU7 则以 SUV 身份挑战小鹏 P7 + 和智界 S7。其核心优势在于全栈自研的智能驾驶技术、小米生态协同及 800V 高压平台,劣势主要体现在品牌沉淀和补能网络覆盖。消费者可根据预算、场景偏好及对智能化的需求,在小米与竞品间做出选择。未来随着固态电池和 L3 功能的落地,小米有望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