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小米汽车的应用场景和技术创新呈现出多维度的突破,结合小米生态优势与行业前沿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智能座舱与生态互联
- 全场景智能交互
小米汽车搭载的澎湃 OS 系统实现了 “人车家全生态” 无缝联动。通过车机内置的小爱同学,用户可直接控制家中 3000 + 品类的智能设备,例如远程预调空调、热水器,或在车内语音指令关闭家中灯光。车机与手机的互联功能(如 MIUI Phone Link)支持 128 项功能无感流转,例如手机导航信息可实时同步至车载 AR-HUD,精度提升至亚米级。
- 多模态交互体验
座舱采用多屏融合设计,SU7 Ultra 配备高通骁龙 8295 芯片,支持 3K 分辨率中控屏与 AR-HUD,可显示导航、车辆状态等信息,并通过触控、语音、手势实现交互。例如,语音助手支持全车四音区定向识别,可精准响应不同座位乘客的指令。
- 车载应用生态
小米应用商店针对车载场景优化,预装地图、音乐、视频等核心应用(如 QQ 音乐、爱奇艺),并支持第三方应用下载。用户可通过车机安装雷石 KTV、行车记录仪等工具类应用,未来还将引入更多生活服务类应用(如外卖、停车缴费)。
二、智能驾驶与底盘技术
- 高阶辅助驾驶系统
小米 SU7 Ultra 和 YU7 搭载 Xiaomi Pilot 3.0 系统,支持城市 NOA(导航辅助驾驶),覆盖 200 + 城市的复杂路况,实测穿越上海漕宝路等复杂路口仅需 12 分钟,误操作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系统采用激光雷达 + 多摄像头融合方案,算力达 508TOPS,可实现自动变道、红绿灯识别等功能,但受法规限制,目前仍归类为 L2 + 级辅助驾驶。
- 智能底盘预研技术
2025 年推出的四电机驱动系统可实现原地掉头、圆规掉头等特殊功能,综合功率达 2054PS;全主动悬架通过电机控制车轮升降,响应速度是传统空气弹簧的 100 倍,支持 140mm 升降行程,可提升操控性与通过性。线控转向 / 刹车系统则通过电信号控制,转向比可在 5:1-15:1 自由调节,刹车能量回收效率更高。
三、三电系统与补能网络
- 高性能电池技术
SU7 Ultra 搭载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支持 5.2C 超快充,11 分钟即可将电量从 10% 充至 80%,CLTC 续航达 600km。YU7 提供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版本,后驱版续航超 600km,四驱版续航达 700km。此外,小米与宁德时代合作研发的半固态电池已进入测试阶段,计划 2027 年量产全固态电池。
- 补能网络协同
小米与蔚来、小鹏、理想共建充电网络,14000 + 蔚来充电桩、9000 + 小鹏充电桩已接入小米充电地图,支持扫码充电与即插即充服务。同时,小米自建超充桩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充电 10 分钟可补能 400km。
四、车型矩阵与市场策略
- 多元化产品布局
- SU7 Ultra:定位高性能轿跑,三电机系统最大功率 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 1.98 秒,售价 81.49 万元,主打赛道性能与豪华体验。
- YU7:中大型纯电 SUV,售价 25-40 万元,提供单电机后驱与双电机四驱版本,支持高阶智驾,计划 2025 年 6-7 月上市。
- 增程 SUV(内部代号昆仑):定位 15 万元级市场,采用增程动力与后轮转向,计划 2025 年底发布。
- 全球市场拓展
小米汽车在欧洲开设 50 家小米之家汽车专区,SU7 预订量超 3.2 万辆,并计划 2026 年在印尼、墨西哥建厂以规避关税。针对欧洲市场,小米强调 “技术普惠”,SU7 Ultra 售价仅为保时捷 Taycan 的 1/3,主打高性价比与智能化体验。
五、安全与法规合规
- 电池安全标准
小米汽车电池通过针刺测试零起火认证,热失控预警速度比行业标准快 200 毫秒,符合新国标 GB38031-2025 的 “不起火不爆炸” 要求。
- 智驾宣传规范
受工信部新规影响,小米汽车统一使用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 描述智能功能,避免夸大宣传。例如,城市 NOA 功能需驾驶员全程监管,系统会通过车机弹窗、定期 OTA 提示等方式强化安全教育。
六、用户服务与生态衍生品
- 全链路服务网络
小米汽车 App 集成购车、试驾预约、提车待办事项处理等功能,并提供社区交流、周边精品商城等服务。2025 年计划接入 500 家第三方服务商,覆盖充电、维修、保险等领域。
- 生态衍生品开发
依托 3.96 亿 MIUI 用户基础,小米汽车推出车载智能硬件(如行车记录仪、车载香薰)、定制化配件等,2025 年汽车生态衍生品销售额预计突破 141 亿元。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的应用围绕 “技术普惠” 与 “生态整合” 展开,通过智能座舱、高阶智驾、超充网络等核心技术提升用户体验,同时以多元化车型布局和全球市场策略扩大市场份额。尽管在自动驾驶法规认证和固态电池量产进度上仍有挑战,但其全栈自研能力与生态协同效应已展现出强劲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