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 SU7 作为小米集团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首款旗舰车型,自 2024 年 3 月发布以来持续引发市场关注。截至 2025 年 4 月,其核心信息可从产品矩阵、技术突破、市场表现及未来布局四个维度展开:
一、产品矩阵与核心配置
小米 SU7 系列目前包含四个版本,覆盖 21.59 万至 81.49 万元价格区间,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 标准版(21.59 万元起):单电机后驱,CLTC 续航 630km,零百加速 5.3 秒,标配 L2 级辅助驾驶,适合城市通勤用户。
- Pro 版(24.59 万元起):双电机四驱,续航提升至 700km,加速 3.8 秒,新增 Alcantara 材质内饰及 Xiaomi HAD 智驾系统,满足家庭用户对性能与舒适的双重需求。
- Max 版(29.99 万元起):三电机四驱,零百加速 2.5 秒,CLTC 续航 555km,标配碳纤维运动套件及赛道模式,针对性能爱好者。
- Ultra 版(52.99 万元起):三电机系统峰值马力 1548PS,零百加速 1.98 秒,最高时速 350km/h,搭载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支持连续 30 分钟极限输出,散热效率提升 300%,并配备 24K 金碳纤维车标、赛道级空气动力学套件及终身免费智驾服务,定位高端性能市场。
二、技术突破与行业标杆
小米 SU7 通过三大技术支点重新定义智能电动车价值:
- 全域高压生态:
- 搭载自研「麒麟全域 800V+」架构,实现三电系统与补能网络闭环。
- 电池采用宁德时代 CTB 3.0 麒麟电池,能量密度 280Wh/kg,支持 - 30℃低温 4C 快充,12 分钟完成 10%-80% SOC 补能,冬季续航达成率提升至 83%。
- 神经拟态智驾系统:
- 配备车规级神经拟态芯片「赤兔 N1」,支持脉冲神经网络实时训练,决策延迟 0.8ms。
- 感知层包括 12 颗摄像头(含 3 颗 4D 毫米波雷达)、1550nm 激光雷达,探测距离延伸至 300 米,城市 NOP + 支持跨楼宇自动泊车及 V2X 车路协同。
- 跨场景人车共生体系:
- 座舱集成小米澎湃 OS 2.0,支持 2000 + 米家设备无感控制,可根据用户生物特征自动切换驾驶模式。
- 车身采用纳米晶合金一体压铸技术,扭转刚度 43000N・m/deg,车重控制在 1980kg(四驱版),配合全景光域天幕实现紫外线隔绝率 99.9%。
三、市场表现与用户反馈
- 销量与交付:
- 2025 年 3 月交付量达 2.92 万辆,环比增长 23.2%,累计交付超 18 万辆,上市 11 个月总销量突破 32 万辆,跻身新势力前三。
- 订单结构呈现「中端主力、顶配崛起」特征:标准版 / Pro 版 / Max 版交付占比约 65%,Ultra 版因产能限制交付 451 台,但大定订单已破 1.9 万台。
- 用户评价:
- 正面反馈:动力性能(尤其是 Ultra 版赛道表现)、智能座舱生态、性价比成为主要亮点,BBA 56E 用户占比超 50%。
- 争议焦点:智能驾驶在复杂城市场景逻辑混乱,高速领航需谨慎;低配版硬件配置不足(无激光雷达),高阶功能需额外付费;交付周期长达 1 年,产能瓶颈待解。
四、供应链与未来布局
- 产能规划:
- 北京工厂两期总产能 30 万辆,二期工程预计 2025 年 6 月投产,目标全年交付 35 万辆。当前一期工厂满负荷运行,二期投产后产能将逐步释放。
- 技术储备:
- 固态电池研发取得突破,与清陶能源合作开发硫化物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 400Wh/kg,计划 2027 年量产,适配第三代超级底盘。
- 600kW 液冷超充站已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试点,目标实现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 公里。
- 全球化战略:
- 欧洲市场已启动预售,SU7 Ultra 在德国、法国等地亮相,欧洲用户对其设计与性能表现出较高兴趣。
- 受数据安全法规限制,出海计划延迟至 2028 年,需解决车载数据本地化存储问题。
五、行业影响与挑战
- 竞争格局:
- 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3/Y、比亚迪汉 EV,以「高配低价」策略抢占市场,52.99 万元的 Ultra 版性能超越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纽北圈速 6 分 46 秒 vs 7 分 07 秒)。
- 面临比亚迪汉 EV 降价(18.98 万元)、华为智选车(如问界 M8)等竞品冲击,需在 2026 年前将单车亏损缩减至 1 万元以内。
- 生态协同:
- 小米汽车通过「手机 - 汽车 - 家居」全场景联动,提升用户粘性,复购率达 41%,日均产生 30GB 数据用于训练自动驾驶大模型。
- 开放车机接口吸引第三方开发者,探索车载「剧本杀」「移动会议室」等新场景。
总结
小米 SU7 凭借极致性能、智能生态及性价比策略,已在新能源市场站稳脚跟,但其智能驾驶成熟度、产能爬坡速度及盈利模式仍需验证。2025 年上海车展 SU7 全系参展进一步巩固品牌热度,而固态电池、超充网络等技术储备将为其长期竞争力奠定基础。若能突破供应链瓶颈并优化用户体验,小米汽车有望在智能电动车赛道实现「技术平权」的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