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最高负责人仍为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根据公开信息,雷军不仅全面统筹小米汽车的战略方向,还直接管理智能制造、供应链、产品研发及智能座舱四大核心板块的高管团队,形成扁平化的管理架构。
雷军的角色与职责
- 战略主导:作为小米汽车的核心推动者,雷军在 2025 年继续主导公司的关键决策。例如,他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加快自动驾驶量产和优化新能源汽车号牌设计的建议,体现了对行业趋势的前瞻性把控。此外,他宣布将 2025 年小米汽车的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提升至 35 万辆,并强调 “以技术和效率卷死合资品牌”,展现出对市场扩张的决心。
- 组织架构:小米汽车采用 “集团 CEO 兼汽车部总裁” 的管理模式,雷军直接领导两位副总裁(于立国、黄振宇)及产品部、智能座舱部等核心部门负责人。这种架构下,雷军对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定义等环节拥有高度控制权,确保战略执行的高效性。
- 产能与交付:面对小米 SU7 订单积压(截至 2025 年 2 月,订单排期长达 6-7 个月)和产能瓶颈(北京工厂年产能规划 40 万辆,但实际利用率不足 30%),雷军通过人事调整强化执行层。例如,任命于立国分管智能制造与工厂运营,黄振宇统筹供应链与质量,直接向其汇报。
高管团队的辅助角色
尽管雷军是小米汽车的最高负责人,但其管理团队在不同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 于立国:汽车部副总裁,分管智能制造部、工厂及体系运营部。作为前北汽极狐高管,他主导过生产制造与供应链整合,被委以产能爬坡的重任。
- 黄振宇:汽车部副总裁,兼任供应链部与质量部总经理。曾任职麦格纳中国区,负责零部件供应体系搭建与质量管控,确保生产稳定性。
- 于锴与刘黎:分别担任产品部总经理和智能座舱部总经理,直接向雷军汇报,推动产品创新与用户体验优化。
行业背景与挑战
小米汽车在 2025 年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其战略重心集中在产能提升与产品线扩张。雷军亲自参与冬测、试驾 170 余辆车,并强调 “懂车、爱车才能做好车”,试图通过技术积累(如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和生态协同(小米家居互联)构建差异化优势。然而,交付周期过长(SU7 标准版需等待 33 周)、产能利用率不足等问题仍是其实现 35 万辆目标的主要障碍。
综上,2025 年小米汽车的总裁职位由雷军兼任,其管理团队在产能、供应链和产品研发等领域提供支持,但最终决策权仍高度集中于雷军本人。这种架构既体现了小米对汽车业务的重视,也反映出跨界造车在管理整合上面临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