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新能源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已进入 “千公里时代”,技术突破与市场竞争共同推动行业迈向新高度。以下从技术迭代、车型表现、政策影响及实际场景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突破:固态电池与超充技术重塑续航格局
- 固态电池量产落地
比亚迪海狮 07 EV 搭载全球首款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 500Wh/kg,CLTC 续航突破 1000 公里,且支持 - 30℃低温下 93.4% 的容量保持率。蔚来 ET9 基于 NT3.0 平台,配备 150kWh 固态电池包,续航或突破 1000 公里,同时搭载智能驾驶系统 NAD3.0。奔驰 Vision EQXX 量产版则以 0.17 风阻系数和固态电池实现 1200 公里续航,内饰采用仿生材质与全息交互技术。
技术优势:固态电池相比传统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50% 以上,充电速度提高 3 倍,且彻底解决了电解液泄漏和热失控风险。
- 超快充技术颠覆补能体验
小鹏 X9 的 5C 超充 AI 电池配合 5S 液冷超充桩,实现 “1 秒充电 1 公里,12 分钟充满 80%”,长途出行补能效率接近燃油车。宁德时代麒麟 5C 电池支持充电 10 分钟补能 500 公里,电解液自修复技术将短路风险降低 80%。800V 高压平台普及(如星纪元 ES),充电 15 分钟续航增加 610 公里,彻底打破 “充电焦虑”。
二、车型表现:国产车企主导续航竞赛,增程式开辟新路径
- 纯电车型续航标杆
- 蔚来 ET7:搭载 150kWh 半固态电池,实测续航 1070 公里,冬季 - 20℃续航仅缩水 12%,换电模式 3 分钟补能,解决长途痛点。
- 广汽埃安 LX Plus:CLTC 工况 1003 公里,自研海绵硅负极电池实现 10 分钟快充 400 公里,售价下探至 19.98 万元,将千公里续航门槛拉入 20 万区间。
- 小鹏 X9:全系 800V 高压平台,740 超长续航 Max 版 CLTC 续航 740 公里,高速行驶实际续航达成率超 80%。
- 增程式与混动技术突围
哪吒 S 增程版采用 “纯电 + 增程” 双模式,纯电续航 200 公里满足日常通勤,综合续航达 1100 公里,兼顾静谧性与长续航。智界 R7 增程版以 53.4kWh 电池 + 华为 DriveONE 增程器,综合续航行业第一,WLTC 馈电油耗仅 0.51L/100km。
- 国际品牌表现分化
特斯拉 Model Y 2025 款 CLTC 续航 719 公里,相比国产车型略显保守,其三元锂电池在能量密度提升上遭遇瓶颈,实际高速续航达成率约 75%。奔驰、宝马则通过固态电池(如 EQXX 量产版)和第六代 eDrive 技术(宝马)实现续航突破,但售价仍处高位。
三、政策与标准:安全与效率双轨驱动
- 新国标强化安全与寿命
2025 年 4 月实施的动力电池新国标要求电池系统通过 “针刺 + 挤压 + 过充” 三重测试,15 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并将循环寿命从 1000 次提升至 2000 次,普通家用车电池寿命突破 8 年 / 30 万公里。广汽 “弹匣电池 3.0”、蔚来半固态电池已提前通过测试,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 补贴政策引导技术方向
地方补贴向长续航车型倾斜,如四川省对新能源公交车更新补贴 10 万元 / 辆,动力电池更换补贴 4.2 万元 / 套。国家层面虽未直接挂钩续航,但新国标对快充安全(如 300 次快充循环后仍需通过短路测试)的要求,间接推动车企优化电池管理系统。
- 测试标准与实际续航差异
CLTC 标准仍为国内主流,但实际续航达成率受驾驶习惯、温度等影响显著。例如,比亚迪海鸥实测续航达成率 92.1%,而蔚来 ET7 在 - 20℃下续航缩水 12%,优于行业平均水平。消费者需结合 WLTP 或 EPA 数据综合判断长途表现。
四、实际场景:续航与补能协同优化
- 充电基础设施完善
中国计划到 2025 年实现充电桩 “乡乡全覆盖”,湖南、四川等地已启动农村充电网络建设,单桩功率不低于 60kW。超充网络加速布局,如小鹏 5S 液冷超充桩、理想 MEGA 520kW 超充桩,补能效率接近加油。
- 用户需求分层满足
- 城市通勤:五菱星光 EV 2025 款搭载 69.2kWh 电池,CLTC 续航 601 公里,售价 10 万元级,适合短途代步。
- 长途出行:蔚来 ET7、广汽埃安 LX Plus 等车型以千公里续航和超快充技术,解决跨城需求。
- 极端环境:比亚迪海狮 07 EV 的 “原位成膜技术” 和蔚来 ET7 的半固态电池,在 - 30℃低温下仍能保持高续航。
五、未来趋势:技术普惠与生态融合
- 固态电池成本下探
预计 2025 年固态电池成本较 2024 年下降 25%,2030 年能量密度将达 600Wh/kg,续航 1500 公里车型有望普及。 - 智能算法提升能效
小鹏 X5 的第六代 BMS 系统实时监控 150 项电池参数,动态调整电流分布,8 年衰减率低于 20%。小米 SU7 Pro 通过三电机智能配电算法,避免高功率输出时的续航断崖。 - 车网互动(V2G)与无线充电
宝马无线充电道路进入实测阶段,车辆可边行驶边充电;宁德时代 “光储充检” 一体化充电站实现电网双向互动,提升能源利用率。
总结:续航竞赛进入新阶段
2025 年,新能源汽车续航已从 “数字比拼” 转向 “体验重构”。固态电池与超快充技术的结合,使千公里续航成为高端车型标配,而增程式与混动技术则为中低端市场提供灵活选择。政策对安全与寿命的要求、充电网络的完善,进一步推动行业从 “续航焦虑” 向 “补能自由” 转型。未来,随着固态电池成本下降和智能算法普及,续航能力将不再是核心瓶颈,而能源生态的融合与智能化体验将成为竞争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