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合 2025 年最新动态,小米汽车与工信部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车型申报与准入
- 小米 YU7 系列的工信部审批进展
小米首款 SUV 车型 YU7 在 2025 年 1 月和 2 月分批次通过工信部申报。根据第 391 批和 392 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YU7 申报了单电机版(XMA6500LBEVR3)和双电机四驱版(XMA6500LBEVA1),搭载磷酸铁锂电池(弗迪电池供应),续航里程覆盖 520-820 公里。
- 技术参数:双电机版本综合功率达 365kW(前 130kW + 后 235kW),支持 800V 高压快充,5 分钟补能 150 公里,定位中高端市场,售价预计 30 万 - 40 万元。
- 设计调整:因激光雷达配置从选装改为标配,YU7 需重新申报,导致上市时间从原计划的 6-7 月推迟至 9 月。
- SU7 Ultra 的高性能版本
小米旗舰车型 SU7 Ultra 已在 2024 年 11 月完成工信部申报,搭载三电机系统(前 V6s + 后双 V8s),综合功率 1138kW,0-100km/h 加速 1.98 秒,CLTC 续航 620 公里,预计 2025 年 6 月上市。
二、政策支持与税收优惠
- 新能源汽车税收减免
小米 YU7 和 SU7 系列均被列入工信部《享受车船税减免优惠的节约能源 使用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七十二批)及《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十六批),用户购车可享受车船税全免和购置税最高 3 万元的减免。
- 政策延续:财政部、工信部等部门明确,2025 年底前购置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2026-2027 年减半征收,小米汽车全系符合条件。
- 地方补贴叠加
例如天津市对购买小米 SU7 的用户提供最高 2 万元置换补贴,旧车需满足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或 2018 年前登记的新能源车,新车需纳入工信部目录。
三、智能驾驶监管与合规
- 宣传规范与安全要求
2025 年 4 月,工信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要求车企禁用 “自动驾驶”“高阶智驾” 等术语,统一使用 “L2 级辅助驾驶” 等表述,并强化 OTA 升级备案。
- 小米应对措施:事故后紧急下架相关广告,修改宣传物料,SU7 和 YU7 的智驾功能均标注 “辅助驾驶非自动驾驶”,并加强驾驶员培训。
- 测试与安全验证
小米需提交深度测试方案,覆盖极端天气、复杂路况等场景,并通过工信部审核。例如 YU7 在冬季 - 10℃环境下完成 1310 公里高速测试,验证续航和智驾稳定性。
四、产能与生产资质
- 工厂建设与产能提升
小米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7 月投产,年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支撑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
- 生产资质:小米汽车通过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代工生产,已获工信部生产资质,二期工厂扩建无需额外审批。
- 供应链与技术迭代
小米 YU7 因英伟达 Thor 芯片供货延迟和激光雷达配置调整,需重新申报,反映工信部对零部件变更的严格管理。
五、争议与风险应对
- 事故后的监管强化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事故后,工信部召开专项会议,要求车企加强功能边界说明和驾驶员状态监测,禁止以 “公测” 名义推送未经验证的功能。
- 小米整改:SU7 新增机械应急解锁装置,并在用户手册中明确智驾系统的局限性。
- 合规成本与技术投入
小米 2025 年研发投入预计超 300 亿元,用于激光雷达量产、AI 大模型训练及安全测试,以满足工信部对智能驾驶的严苛要求。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在工信部框架下加速产品迭代与合规布局,新车型申报、税收优惠、智能驾驶监管是核心议题。尽管面临宣传规范、产能爬坡等挑战,小米通过技术投入和政策适配,持续巩固市场地位。未来需关注其在 L3 级辅助驾驶落地、全球化布局中的工信部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