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目前公开的产品规划和技术路线,2025 年小米汽车的主力车型将以纯电动为主,同时暂未推出传统意义上的 “油电混合” 车型。不过,小米在增程式混动技术领域已有明确布局,首款增程车型预计在 2026 年推出。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2025 年小米汽车的纯电车型布局
1. 小米 SU7 系列(轿车)
- SU7 标准版 / Pro/Max:2024 年已上市的纯电轿车,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或磷酸铁锂电池,CLTC 续航最高达 800 公里,支持 800V 高压快充。
- SU7 Ultra:2025 年 3 月上市的高性能版本,配备三电机系统(双 V8s+V6s),最大功率 1548 马力,0-100km/h 加速仅 1.97 秒,续航里程超 600 公里,定位 “地表最强四门跑车”。
2. 小米 YU7(纯电 SUV)
- 定位中大型 SUV:2025 年 6-7 月上市,售价 30 万 - 40 万元,车身尺寸 4999×1996×1600mm,轴距 3000mm,提供单电机(235kW)和双电机(220kW+288kW)版本,CLTC 续航最高达 820 公里,支持 800V 高压快充。
- 技术亮点:搭载激光雷达和 Xiaomi Pilot Max 智驾系统,支持城市 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并配备自研智能底盘 “途灵”,结合空气悬架与 CDC 技术提升操控性。
3. MX11 纯电 SUV
- 定位跨界 SUV:2025 年推出,采用双电机动力总成和后轮转向系统,预计售价高于 SU7 约 3-5 万元,进一步拓展中高端市场。
二、小米的增程式混动技术布局
1. 首款增程车型 N3(SUV)
- 预计 2026 年上市:基于纯电平台开发,搭载 1.5T 增程器,纯电续航或达 400 公里,配备后轮转向系统和博世 IPB 2.0 制动方案,定位家庭用户市场,对标理想 L7 等车型。
- 技术路径:小米选择增程式而非传统 PHEV,主要因其技术门槛较低,可复用纯电平台,且增程器仅用于发电,无需复杂的传动系统。
2. 未来规划
- 2027 年插混车型:计划推出中大型 C 级插混 SUV,进一步覆盖不同用户需求。
三、市场策略与技术选择的逻辑
1. 聚焦纯电的原因
- 政策导向:中国政府对纯电车型的补贴和路权支持力度更大,且 2025 年新能源渗透率预计超 57%,纯电车型仍是市场主流。
- 生态协同:小米的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需要纯电车型作为智能终端,与手机、智能家居无缝互联,增程 / 混动车型的燃油系统可能影响生态整合的流畅度。
- 技术积累:小米在电池(宁德时代 / 比亚迪合作)、电机(自研 V8s 电机)、智能驾驶(端到端大模型)等领域的投入均围绕纯电技术展开。
2. 增程技术的意义
- 补能焦虑缓解:增程车型可解决长途出行的续航痛点,尤其在充电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吸引家庭用户。
- 市场增量:2025 年插混 / 增程车型占新能源市场近 50%,小米通过增程技术可快速切入这一细分市场。
- 技术过渡:增程是小米在混动领域的试水,为未来插混技术积累经验,同时避免与比亚迪等传统车企在 PHEV 市场的直接竞争。
四、用户关注点与争议点
1. 续航与补能
- 纯电车型:SU7 Ultra 和 YU7 通过大电池(93.7kWh-101.7kWh)和 800V 高压平台,实现长续航和快充,但冬季续航衰减问题仍需验证。
- 增程车型:N3 的纯电续航若达 400 公里,结合增程器,综合续航可超 1000 公里,满足长途需求。
2. 价格与性价比
- 纯电车型:SU7 标准版起售价 21.59 万元,YU7 预计 30 万元起,主打中高端市场;增程车型 N3 预计 15 万元起,瞄准性价比市场。
- 成本控制:小米通过自研三电系统、大压铸工艺和供应链整合(如宁德时代 / 比亚迪双电池供应商)降低成本。
3. 智能化与生态
- 智驾能力:小米 SU7 Ultra 和 YU7 均搭载激光雷达和 Xiaomi Pilot Max 系统,支持 L3 级自动驾驶(法规开放后 OTA 解锁),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已进入内测。
- 车家互联:澎湃 OS 车机系统可联动米家设备,如到家前自动开启空调、灯光,提升用户粘性。
五、总结:2025 年小米汽车的动力形式
- 纯电为主:2025 年推出的 SU7 Ultra、YU7、MX11 均为纯电车型,覆盖轿车、SUV 细分市场,主打高性能、长续航和智能化。
- 增程为辅:首款增程车型 N3 计划 2026 年上市,解决长途出行痛点,拓展家庭用户市场。
- 无传统油电混动:小米暂未布局传统 PHEV(插电式混动),而是选择增程式技术作为混动领域的切入点。
若您计划在 2025 年购买小米汽车,可优先关注其纯电车型;若对混动有需求,建议等待 2026 年的增程车型 N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