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科技(简称 “车小米”)正以 “技术平权” 为核心战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加速突破。以下从市场表现、产品矩阵、技术研发、生态布局及挑战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市场表现:销量攀升与盈利压力并存
- 销量持续增长
2024 年,小米首款车型 SU7 全年交付 13.5 万辆,超额完成目标。2025 年第一季度,SU7 以 7.58 万辆的销量跻身中国轿车市场第四,超越特斯拉 Model 3。这一成绩得益于其 “20 万级价格、50 万级配置” 的差异化定位,吸引了大量燃油车用户转化。
- 高端市场突破
高性能版 SU7 Ultra 于 2025 年 3 月上市,预售价 81.49 万元,10 分钟内斩获 3680 台小订订单。该车搭载三电机系统,最大功率 1548 马力,零百加速 1.98 秒,并创下纽北赛道 6 分 46 秒 874 的四门量产车纪录,成为中国品牌性能标杆。
- 盈利仍需时间
尽管 2024 年毛利率提升至 20.4%,但每辆车仍亏损约 4.5 万元。雷军表示,亏损主要源于自建工厂、自研技术等前期投入,预计 2025 年随着规模效应显现,亏损将逐步收窄。
二、产品矩阵:双车战略与技术下沉
- 轿车 + SUV 双线发力
- SU7 系列:2025 年推出 SU7 Ultra(高性能版)和璀璨洋红 15 周年纪念版,前者主打赛道性能,后者通过限量配色吸引女性用户。
- YU7:品牌首款中型纯电 SUV,定位 Model Y 竞品,预计 6-7 月上市。该车轴距 3000mm,提供单 / 双电机版本,续航最高 820 公里,预售价格或 30 万元起。
- 增程式车型布局
代号 “昆仑” 的增程式 SUV 计划 2025 年底亮相,2026 年上市。该车车长超 5.3 米,续航 1500 公里,瞄准问界 M9 等高端市场,预计售价 40 万元以上。
三、技术研发:全栈自研与生态协同
- 三电系统突破
-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支持 5 分钟补能 220 公里,充电效率行业领先。
- CTB 一体化电池: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采用电芯倒置技术,热失控防护达 17 层,冬季续航保持率提升 20%。
- 四电机驱动技术:测试车型综合功率 1511kW,支持原地掉头、圆规转向等功能,对标比亚迪 “易四方”。
- 智能驾驶与底盘
- Xiaomi Pilot 3.0:搭载激光雷达、Orin-X 芯片,实现高速 NOA、自动泊车等功能。2025 年计划通过 OTA 升级 L3 级自动驾驶,覆盖城市道路。
- 全主动悬架:集成空气弹簧与电机控制,响应速度比传统系统快 100 倍,支持车身 “原地起跳”。
- 生态整合
车机系统搭载骁龙 8295 芯片,与小米手机、IoT 设备无缝互联,支持跨端导航、视频流转等功能。截至 2025 年,小米生态已连接 8.6 亿设备,为用户提供 “人车家” 一体化体验。
四、生态布局:充电网络与全球化扩张
- 充电网络覆盖
小米充电地图已接入超 102 万根充电桩,覆盖 365 城及 88.1% 高速服务区,其中直流快充桩占比 80%。与蔚来、小鹏等品牌合作,共享超 3 万根第三方充电桩,缓解用户补能焦虑。
- 全球化试水
- 欧洲市场:2025 年 3 月在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招募前法拉利、宝马工程师,计划 2027 年推出右舵版 SU7,主打 “智能生态 + 高性价比”。
- 东南亚市场:与当地企业合作建厂,推出 15 万元级车型,抢占新兴市场份额。
五、挑战与风险
- 产能瓶颈
北京工厂一期月产能约 2.5 万辆,二期预计 2025 年 6 月投产,但 YU7 因产线调试可能推迟至 8 月上市。若 2025 年 30 万辆交付目标达成,需依赖武汉工厂等新产能。
- 技术落地风险
四电机驱动、全主动悬架等技术尚未大规模量产,实际可靠性和用户接受度待验证。此外,智能驾驶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表现(如安徽高速事故)仍需优化。
- 市场竞争加剧
特斯拉 Model Y 改款、比亚迪海狮 07 等竞品上市,可能分流小米订单。欧洲市场还需应对大众、宝马等传统车企的电动化反攻。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凭借 “技术平权” 战略和生态协同优势,在销量、产品矩阵、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然而,盈利压力、产能爬坡及全球化挑战仍需时间化解。若 30 万辆交付目标达成,小米有望从消费电子巨头转型为智能出行科技标杆,改写全球汽车产业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