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最新数据和行业动态,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的销量表现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全年目标已上调至 35 万辆,这一目标的达成具备多方面支撑,但也面临产能爬坡、市场竞争和舆论挑战等多重考验。
一、销量目标与季度表现
- 全年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
小米董事长雷军在 2025 年 3 月 18 日宣布,将全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提升至 35 万辆。这一调整源于产能提升和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小米 SU7 上市后持续供不应求,截至 2025 年 3 月,SU7 累计订单已超 32 万辆,交付 18 万辆,仍有 15 万辆排队待交付。
- 季度数据亮眼
- 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 SU7 累计销量达 75,869 辆,在中大型车市场排名第一,占该细分市场 23.74% 的份额。其中 3 月单月销量 29,244 辆,环比增长 23.25%,创历史新高。
- 市场地位:在 2025 年第一季度中国轿车销量排名中,小米 SU7 以 75,869 辆位列第四,仅次于吉利星愿、五菱宏光 MINIEV 和比亚迪海鸥。
二、产能与供应链支撑
- 工厂产能加速释放
- 一期工厂:采用双班生产模式,实际产能已超过设计的 15 万辆 / 年,2024 年交付 13.5 万辆,2025 年一季度产能利用率接近饱和。
- 二期工厂:位于北京通州,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已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投产,将主要用于生产首款 SUV 车型 YU7。
- 供应链优化
- 电池供应:与宁德时代合作,采用麒麟电池技术,循环寿命达 3000 次,支持快充和长续航。
- 芯片与智驾系统:搭载英伟达 Orin-X 芯片,算力 508TOPS,支持高速 / 城市 NOA 功能,SU7 Ultra 车型已实现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内测。
三、市场竞争与产品策略
- 细分市场优势
- 中大型轿车:小米 SU7 以 20 万 - 40 万元价格带切入,凭借零百加速 2.78 秒、CLTC 续航 830 公里等性能参数,迅速抢占市场份额,3 月销量超奥迪 A6L、奔驰 E 级等传统豪华车型。
- 高端市场:SU7 Ultra 售价 52.99 万元,发布后 2 小时订单破 1 万辆,推动品牌向上突破。
- 新车型布局
- YU7 SUV:原计划 6-7 月上市,因设计调整和工厂产能问题推迟至 8 月,定位中大型 SUV,搭载 96.3kWh 电池,续航达 770km,预计起售价 22.59 万元,有望复制 SU7 的销量神话。
- 增程车型:内部代号 “昆仑” 的增程 SUV 计划 2026 年推出,起售价 15 万元,进一步覆盖大众市场。
四、挑战与风险
- 产能瓶颈
尽管二期工厂投产将缓解产能压力,但 2025 年上半年仍依赖一期工厂,35 万辆目标需要月均交付近 3 万辆,对供应链和生产管理提出极高要求。
- 舆论与信任危机
3 月底安徽铜陵高速事故导致小米汽车订单量暴跌,4 月 14 日恢复营销后周订单量仅 8000 辆,不足事故前的 40%,股价单日跌幅达 7.2%。尽管有车主复购案例(如坠崖生还者购买顶配 SU7),但品牌信任度仍需时间修复。
- 政策与技术迭代
- 电池安全新规:工信部 2025 年 4 月发布的 “史上最严电池令” 要求动力电池热失控后 “不起火、不爆炸”,小米需在 2026 年 7 月前完成技术升级,可能增加研发和制造成本。
- 竞品冲击: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品牌加速布局,小鹏 G9、问界 M5 Ultra 等车型以更低价格和更强智驾功能分流消费者。
五、销量预测与前景
- 全年销量预期
- 乐观情景:若二期工厂按时投产,YU7 上市后月销破 1 万辆,叠加 SU7 持续交付,全年销量有望接近 35 万辆目标。
- 保守情景:受事故影响和产能爬坡延迟,全年销量可能在 30 万 - 32 万辆之间。
- 长期战略
小米计划通过 “汽车 + 智能家居” 生态整合(如 2 万家门店覆盖)和 AI 技术赋能(如大模型优化智驾算法),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目标在 2027 年实现 2.3 亿台设备互联的 “铁三角用户” 生态。
总结
小米汽车 2025 年销量目标的上调反映了其对市场需求和产能提升的信心,SU7 的爆款表现和 YU7 的上市预期为增长提供了支撑。然而,产能瓶颈、舆论危机和技术合规风险仍是主要挑战。若能在下半年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小米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