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期权计划主要围绕员工激励展开,其核心设计与集团整体战略紧密绑定,同时结合汽车业务的特殊性形成了独特的行权机制。以下从期权结构、市场表现、潜在风险及行业对比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期权结构:业绩里程碑与变现路径的双重设计
小米汽车的期权计划自 2021 年启动,采用独立子公司期权 + 集团股票兑换的复合模式:
- 授予机制:员工期权分 5 年发放,归属期与小米集团一致,但行权条件更聚焦汽车业务。例如,2025 年新推出的集团股权激励计划中,汽车业务核心岗位被纳入 “十年超长归属期” 框架,行权价为零或极低(如香港子公司购股权行权价仅 0.1 美元)。
- 变现路径:
- 上市通道:若小米汽车独立上市,期权可直接兑换为上市公司股票。
- 销量里程碑:未上市时,员工可按三个阶段变现:
- 新车发布:解锁 30% 已成熟期权;
- 年销 50 万辆:再解锁 30%;
- 年销 100 万辆:剩余 40% 全部变现。
这一设计将期权价值与小米汽车的市场表现深度绑定。以 2025 年第一季度为例,小米汽车 3 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若全年销量达 30 万辆(集团目标),员工可部分行权,但距离 100 万辆的终极目标仍有差距。
二、市场表现:销量增长与事故风险的博弈
- 销量与估值支撑:
- 2024 年小米汽车销量超 13.5 万辆,2025 年目标为 30 万辆。若达成,期权价值将随估值提升而增长。例如,小米集团 2024 年营收达 3659 亿元,股价升至 58.2 港元,为期权提供市值支撑。
- 新车计划(如 YU7、增程 SUV)可能进一步拉动销量。YU7 原计划 2025 年中上市,但因零件设计调整推迟至 7 月,若上市后市场反应良好,将加速期权行权。
- 事故冲击与信任危机:
- 2025 年 3 月 SU7 高速爆燃事故导致三人遇难,订单量从周均 2 万辆暴跌至 8000 辆,股价单日跌幅 7.2%,市值蒸发超 800 亿港元。这一事件可能延缓销量目标达成,影响期权行权节奏。
- 事故暴露的技术问题(如 AEB 功能未触发、电池安全性)可能引发投资者对小米汽车长期价值的担忧,间接压低期权预期收益。
三、潜在风险与不确定性
- 市场竞争加剧:
-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内卷严重,吉利银河 L7、比亚迪等竞品分食 10-30 万元市场。若小米汽车市占率不及预期(如比亚迪市占率从 33% 降至 25%),可能影响销量目标和期权价值。
- 技术迭代风险:
- 小米汽车依赖第三方供应商(如联合动力电驱系统),而自研技术(如固态电池、L4 级智驾)尚未量产。若技术突破滞后,可能削弱产品竞争力。
- 政策与供应链波动:
- 欧盟新能源补贴政策可能影响海外市场毛利率,而芯片短缺(如英伟达 Thor 芯片)和工厂产能瓶颈(二期工厂 2025 年 7 月投产)可能制约销量。
四、行业对比:小米期权设计的差异化
与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相比,小米汽车期权计划具有以下特点:
维度 | 小米汽车 | 特斯拉 | 比亚迪 |
---|---|---|---|
激励对象 | 覆盖员工及供应链伙伴 | 核心高管与技术团队 | 工程师与垂直整合体系 |
行权条件 | 销量里程碑(50 万 / 100 万辆) | 市值与生产目标 | 技术突破与成本控制 |
变现灵活性 | 可兑换小米股票或现金 | 直接上市交易 | 集团内部消化 |
风险敞口 | 依赖生态协同与外部融资 | 依赖技术垄断与全球化 | 依赖垂直整合与工程师红利 |
小米通过生态绑定(如供应商股权激励)和长期归属期(十年)强化了利益协同,但也面临跨界造车的技术验证压力。
总结:期权价值的关键变量
2025 年小米汽车期权的价值取决于三大核心因素:
- 销量目标达成度:若年销突破 50 万辆,员工可部分行权;若接近 100 万辆,期权价值将显著提升。
- 技术突破与品牌修复:SU7 事故后,小米需通过技术升级(如电池安全、智驾功能优化)重建市场信任,否则期权行权可能受阻。
- 资本市场环境:小米集团股价走势、分拆上市预期(若启动)将直接影响期权的流动性和估值。
对于员工而言,期权是长期绑定公司成长的 “双刃剑”;对于投资者,需关注小米汽车在销量、技术、品牌三重维度的修复能力,以评估期权的潜在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