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汽车在北京市场的布局呈现出产品迭代加速、产能扩张与政策红利叠加的态势,以下从核心车型、产能规划、政策环境、市场表现及用户服务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车型与技术突破
- 小米 YU7(首款 SUV)
作为小米汽车 2025 年的战略车型,YU7 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车身尺寸为 4999×1996×1600mm,轴距 3000mm,采用双电机四驱系统,综合峰值功率 691 马力,CLTC 续航最高达 820 公里。其设计延续小米 SU7 的家族化风格,配备全隐藏式门把手、黄色刹车卡钳及可调节尾翼,内饰采用红白双拼色设计,副驾支持零重力模式,定价预计与特斯拉 Model Y(26.35 万 - 30.35 万元)形成直接竞争。该车计划于 6-7 月上市,将填补小米在 SUV 市场的空白。
- 小米 SU7 Ultra
作为高性能旗舰车型,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0-100km/h 加速仅需 1.98 秒,最高时速 350km/h,标配赛道级散热系统和双腔空气弹簧。其智能驾驶系统配备双英伟达 Orin 芯片,算力达 508 TOPS,并支持城市导航辅助驾驶(NOA),预计售价 52.99 万元起。
- 技术亮点
- 自动驾驶:小米 YU7 和 SU7 Ultra 均搭载 Xiaomi HAD 智能驾驶系统,支持 L3 级自动驾驶功能(需法规许可),配备激光雷达、11 颗摄像头及 12 颗超声波雷达,可实现高速自动变道、自动泊车等功能。
- 电池技术:YU7 采用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两种方案,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快充 10%-80% 仅需 18 分钟。
- 生态联动:车机系统深度整合小米生态,支持手机无线充电、智能家居控制及小米澎湃 OS 系统。
二、产能提升与供应链布局
- 北京工厂扩建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 15 日完成验收,位于通州区马驹桥镇,年产能规划 15 万辆,重点支持 YU7 等新车型量产。结合一期工厂,北京基地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 年,支撑全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
- 武汉基地:规划占地 2000 亩,预计 2026 年投产,辐射华中市场,形成 “南北双基地” 产能格局。
- 供应链稳定性
- 芯片供应:车身控制芯片(BCM)由中微半导供应,2025 年预计供货 500 万颗;智能驾驶芯片采用英伟达 Orin,短期无更换计划。
- 电池供应:YU7 搭载弗迪磷酸铁锂和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SU7 Ultra 采用江苏时代高功率电池包,续航稳定性通过冬季 - 10℃高速测试验证。
三、政策支持与市场机遇
- 新能源指标扩容
北京市 2025 年新增 4 万个新能源小客车指标,定向无车家庭,叠加常规 8 万个指标,全年新能源指标总量达 12 万个。家庭申请人可通过积分排序参与增发指标配置,进一步刺激市场需求。
- 以旧换新补贴
报废国四及以下燃油车或 2018 年底前注册的新能源车,购买新能源乘用车可享 2 万元补贴;置换旧车购买新能源车最高补贴 1.5 万元。小米车型符合补贴条件,用户可通过 “京通” 小程序在线申请。
- 充电网络建设
- 超充站布局:北京市计划 2025 年底建成 1000 座超充站,支持 “1 秒充电 1 公里”,五环内实现高密度覆盖。
- 小米充电桩:家用 7kW 充电桩售价 2999 元,支持 30 米内免费安装;公共充电桩与国家电网、特来电等互联互通,用户可通过小米汽车 APP 查询实时状态。
四、市场表现与用户反馈
- 销量与口碑
- SU7 表现:2024 年交付超 13.5 万辆,2025 年一季度上险量 7.46 万台,连续 6 个月单月交付超 2 万辆。用户对其外观设计、智能驾驶(如自动泊车、哨兵模式)及性价比(起售价 21.59 万元)评价较高,但部分用户反映座椅舒适性不足、售后网点排队时间长。
- SU7 Ultra:上市 3 天订单超 1.9 万台,锁单超 1 万台,提前完成全年 1 万台销售目标,主打性能与豪华体验。
- 竞争格局
- 直接竞品:YU7 对标特斯拉 Model Y、小鹏 G6;SU7 Ultra 与蔚来 ET7、极氪 001 形成竞争。
- 差异化优势:小米依托生态联动(如车家互联)和高性价比,吸引年轻用户及小米生态忠实消费者。
五、售后服务与用户体验
- 服务网络
- 网点布局:北京现有 2 家全功能服务中心(亦庄、昌平),通州二期工厂投产后将新增服务网点;用户可通过小米汽车 APP 预约维修,支持移动维保和道路救援。
- 用户反馈:部分用户反映售后预约困难(如上海车主需熬夜抢号)、维修周期长(如湖北车主往返 700 公里修车),小米计划 2025 年新增 50 家服务中心,优化响应速度。
- 质保政策
整车质保 5 年或 10 万公里,电池及电机质保 8 年或 16 万公里;支持 EOP(停产)后 10 年零部件供应,电池回收体系完善。
六、未来展望
2025 年,小米汽车在北京市场的核心挑战在于产能爬坡与服务网络优化。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新车型上市,小米有望在纯电轿车(SU7)、SUV(YU7)及高性能车(SU7 Ultra)市场全面发力,叠加政策红利,全年销量或突破 35 万辆。长期来看,小米需进一步提升充电网络覆盖、优化智能驾驶体验,并加速 L3 级自动驾驶的法规落地,以巩固市场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