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小米在车载摄像领域的布局呈现出硬件升级、软件创新与生态整合的三大核心方向,其产品矩阵覆盖前装车载系统与后装智能设备,技术研发则聚焦于高清化、智能化与安全性。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硬件产品矩阵:从行车记录仪到高端车型全场景覆盖
1. 后装市场:2025 款智能行车记录仪
- 核心功能:支持4K 超清录制、5G 远程监控、语音声控与双镜头设计,可实现前后方全景覆盖。京东平台显示其售价约 452.5 元,主打性价比。
- 技术亮点:
- AI 增强:通过 AI 算法优化低光环境下的噪点抑制与动态范围,提升夜间拍摄清晰度。
- 固件升级:基于小米汽车申请的车载相机固件在线升级专利,支持 OTA 更新,无需拆卸摄像头即可修复漏洞或新增功能。
- 用户反馈:多数用户认可其操作便捷性与性价比,但部分反馈提到夜视效果仍有提升空间,且存在内存卡兼容性问题。
2. 前装市场:小米汽车 SU7 Ultra 2025 款
- 摄像头配置:全车搭载11 颗摄像头,包括:
- 双目前视摄像头:800 万像素,支持 200 米超视距感知,用于车道识别、障碍物检测与自动紧急制动(AEB)。
- 环视摄像头:4 颗 300 万像素镜头,实现 360 度全景影像与透明底盘功能,畸变率低于 1%。
- 车内摄像头:1 颗用于驾驶员监测系统(DMS),支持疲劳检测与分心预警。
- 功能创新:
- 哨兵模式:六颗摄像头同时录制,覆盖车辆周围 360 度,触发报警时可通过小米汽车 APP 远程查看实时画面,并支持模糊车牌与人脸保护。
- 前车识别:基于小米自研多模态大模型,可识别 1000 余种车型,准确率达 90%,并提供车辆价格、上市时间等信息。
- 合作伙伴:欧菲光为其提供 ADAS 摄像头模组,包括环视、前视与 DMS 摄像头,双方在光学技术上有长期合作。
3. 中端车型:小米 YU7 2025 款
- 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预售价未公布,但配置双电机四驱与 101.7kWh 电池,续航达 670 公里。
- 摄像头配置:虽未明确具体数量,但参考同级别车型(如问界新 M5 搭载 14 颗摄像头),推测其可能配备 8-10 颗摄像头,支持基础 ADAS 功能与全景影像。
二、技术研发:高清化、智能化与安全性
1. 硬件升级
- 传感器技术:采用索尼 IMX 系列或豪威科技(OmniVision)车规级传感器,支持800 万像素前视摄像头与300 万像素环视摄像头,动态范围(HDR)提升至 140dB。
- 镜头设计:舜宇光学提供定制化镜头,前视摄像头视角达 120 度,环视镜头畸变率控制在 3% 以内,夜间照度灵敏度提升至 0.01lux。
2. 软件与算法
- AI 大模型:融合多模态感知与端到端算法,实现复杂场景下的目标识别(如施工路段、侧翻车),误报率较传统方案降低 60%。
- 固件升级:通过 I2C 总线实现摄像头固件在线升级,无需物理拆卸,提升系统可靠性与功能扩展性。
3. 安全冗余
- 多传感器融合: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SU7 Ultra 搭载禾赛 AT128)协同工作,解决单一传感器的感知盲区问题。
- 数据加密:哨兵模式视频采用 128 位 AES 加密传输,确保用户隐私安全。
三、市场与行业趋势
1. 行业背景
- 增长驱动:2025 年全球车载摄像头市场规模预计达 273 亿美元,中国市场增速达 32.7%,新能源车平均搭载摄像头数量突破 10 颗。
- 技术趋势:
- 去芯化:摄像头仅负责图像采集,计算功能交由域控制器处理,降低成本并提升集成度。
- 高清化:800 万像素前视摄像头与 4K 环视系统成为高端车型标配,2025 年渗透率预计达 35%。
2. 小米的市场策略
- 生态整合:通过小米汽车 APP 与米家生态联动,支持远程查看行车记录仪画面、控制车内摄像头等功能。
- 性价比定位:后装行车记录仪主打 400-600 元市场,前装摄像头成本较竞品低 15%-20%,通过规模效应摊薄研发投入。
四、用户需求与痛点
1. 核心需求
- 安全性:事故取证、驾驶员状态监测。
- 便利性:语音控制、远程查看、自动泊车。
- 画质:夜间清晰度、动态抓拍能力。
2. 现存痛点
- 兼容性:部分车型因协议差异导致功能受限(如第三方车型无法使用小米汽车 APP 联动)。
- 能耗:哨兵模式夜间能耗较高(约 1.2-2.5kWh/10 小时),低温环境下续航影响更显著。
- 售后服务:部分用户反馈行车记录仪故障后维修周期较长,且配件供应不足。
五、总结与展望
2025 年小米车载摄像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技术整合能力与生态协同效应:通过自研算法、供应链优化与生态联动,其产品在硬件性能与用户体验上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未来,随着 L3 级自动驾驶法规落地与 5G-V2X 技术普及,小米或将进一步拓展车载摄像头在车路协同、AR-HUD 等场景的应用,同时通过 OTA 持续升级功能,巩固其在智能汽车市场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