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小米官方披露及最新行业动态,2025 年小米汽车的产能规划和实际进展呈现以下核心信息:
一、产能目标与工厂布局
小米汽车 2025 年的全年交付目标为 35 万辆,这一目标较原计划的 30 万辆进一步提升,体现了其对市场需求和产能提升的信心。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支撑来自北京亦庄工厂的双期建设:
- 一期工厂: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生产流程优化,2024 年底实际月产能已突破 2.4 万辆,产能利用率接近 200%。截至 2025 年 3 月,一期工厂单月交付量达 2.9 万辆,显示其产能爬坡已进入稳定阶段。
- 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预计 6 月中旬竣工,7-8 月正式投产,新增年产能 15 万辆。两期工厂投产后,北京基地总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此外,二期工厂采用更高效的冲压自动化技术(98% 自动化率,行业平均 85%),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
武汉工厂目前仍处于规划阶段,预计 2025 年暂未投产,因此对今年产能贡献有限。
二、产能提升的关键进展
- 生产爬坡加速:2024 年 12 月小米汽车交付量为 2.58 万辆,日均约 830 台;2025 年 3 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接近月均 2.92 万辆的目标节奏。供应链消息显示,4 月产能预计可达 3.7 万辆,周均超 8000 辆,较当前水平提升约 50%。
- 供应链优化:尽管此前面临电池(宁德时代供应受限)和芯片短缺问题,但通过扩建工厂、加强智能制造管理(如任命于立国分管智能制造部),以及推动数字化升级,供应链响应能力显著提升。例如,北京工厂已实现 CTB 电池自主生产,并通过双班满产模式最大化产能利用率。
- 订单与交付平衡:截至 2025 年 1 月,小米汽车订单积压达 15 万辆,交付周期一度超过 45 周。随着二期工厂投产,预计交付压力将逐步缓解,但需警惕新增订单持续增长带来的挑战。
三、风险与挑战
- 产能爬坡的不确定性:二期工厂虽已通过验收,但设备联调、试生产及工人培训仍需时间,实际产能释放可能滞后于预期。若投产初期出现技术或工艺问题(如智驾系统测试中暴露的误判风险),可能影响交付节奏。
- 供应链稳定性:尽管小米加强了供应链管理,但关键零部件(如固态电池)仍依赖外部供应商。例如,其规划的 300Wh/kg 固态电池预计 2026 年量产,2025 年仍需依赖现有电池技术。
- 市场需求波动:若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或政策调整(如补贴退坡),可能导致需求不及预期,进而影响产能利用率。
四、行业对比与长期展望
与头部车企相比,小米汽车的产能规模仍处于追赶阶段:特斯拉上海工厂年产能 75 万辆,比亚迪凭借垂直整合供应链实现更高弹性。但小米通过 “南北双基地” 布局(北京 + 武汉)和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正在加速缩小差距。
长期来看,小米计划通过三期工厂建设(北京规划新增工业用地)和武汉基地投产,进一步扩大产能。若 2025 年 35 万辆目标达成,其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重要份额,并为后续盈利奠定基础。
总结:2025 年小米汽车的产能目标为 35 万辆,核心依赖北京亦庄工厂双期产能释放及供应链优化。尽管面临爬坡挑战,但官方信心明确且进展顺利,若二期工厂按时投产,全年目标有望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