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 2025 年最新动态,小米汽车正以 “产能扩张、技术突破、生态协同” 为核心,加速推进战略布局。以下是其未来规划的全景解析:
一、产能与交付:冲刺 35 万辆目标,工厂升级提速
- 产能翻倍计划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6 月竣工,7 月正式投产,年产能提升至 15 万辆,加上一期工厂优化后的产能,总产能将超过 30 万辆。为应对订单激增,工厂实施双班生产,并计划将二期工厂面积扩展至 105 公顷。
- 交付目标:2025 年全年交付量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较 2024 年的 13.69 万辆增长 155%。
- 订单积压: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累计订单超 15 万辆,SU7 Ultra 发布 2 小时即突破 1 万台大定,显示市场需求旺盛。
- 供应链优化
- 武汉江夏区新建 N3 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年产 30 万套,强化本地化供应链。
- 与思灵机器人合作打造柔性组装线,单位小时产量提升 30%,保障电子域控制器生产效率。
二、产品矩阵:双车型迭代,性能与智能化并进
- 旗舰车型升级
- 小米 SU7 Ultra:作为 “地表最强四门跑车”,搭载三电机驱动系统(总功率 1138kW),0-100km/h 加速 1.98 秒,极速 350km/h,配备碳陶瓷刹车、倍耐力 P ZERO 轮胎及主动扩散器,支持 5.2C 超充(11 分钟补能 600km)。
- 技术验证:原型车已创下纽北赛道 6 分 46 秒 874 的圈速纪录,量产版计划冲击纽北量产车圈速榜。
- SUV 车型 YU7 上市
- 定位与配置:中型运动 SUV,轴距 3000mm,提供单电机后驱(235kW)和双电机四驱(508kW)版本,CLTC 续航最高 830km,标配激光雷达,支持 L2 + 级智驾。
- 价格策略:预计售价 30-40 万元,填补 25 万 - 52 万元价格带,与特斯拉 Model Y、比亚迪唐 EV 形成竞争。
- 纯电 SUV MX11 预热
- 设计与性能:溜背式轿跑 SUV,搭载双电机四驱系统(495kW),配备后轮转向,CLTC 续航超 700km,起售价约 25 万元,对标特斯拉 Model X。
- 智能配置:全系标配激光雷达,支持 L2 + 级自动驾驶,座舱采用小米澎湃 OS,实现五屏联动与 Car IoT 生态。
三、技术研发:全栈自研投入超 300 亿,聚焦三大方向
- 三电系统突破
- 四电机驱动:研发轮边电机技术,综合功率达 1511kW,支持原地掉头、“太空步” 泊车等功能,对标比亚迪易四方。
- 固态电池: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 400Wh/kg,计划 2026 年量产,续航突破 1000km。
- 800V 碳化硅平台:SU7 Ultra 搭载该平台,充电 12 分钟续航 510km,效率超特斯拉 V4 超充。
- 智能驾驶与底盘
- 端到端大模型:SU7 Ultra 配备 508TOPS 算力平台,采用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算法,支持雨雾天气变道成功率提升 23%。
- 全主动悬架:自研智能底盘系统,响应速度是传统空气弹簧的 100 倍,可实现车辆原地起跳,对标仰望 U9 的云辇 - X。
- 线控转向与刹车:48V 线控系统支持转向比 5:1-15:1 调节,线控刹车提升续航 10%。
- 生态协同
- HyperOS 系统:整合 10 亿级小米智能设备,支持车家互联(如离家自动关灯、行车数据反哺家庭安防),APP 商城衍生车载配件销售。
- 标准化倡议:雷军推动车载硬件接口协议统一,已与多家车企达成生态共享共识,未来小米生态件可适配其他品牌车型。
四、市场拓展:2027 年出海,充电网络先行
- 国内市场深化
- 充电网络:接入 102 万根充电桩(含 80 万根直流快充),覆盖 88.1% 高速服务区,并与蔚来、小鹏、理想共享超 3 万个充电桩,缓解用户补能焦虑。
- 用户运营:工厂开放常态化参观,每月固定场次,提升品牌透明度与用户粘性。
- 国际市场筹备
- 出海元年:2027 年启动海外销售,首批进入东南亚、欧洲及南美市场,依托小米之家门店进行小批量销售,目标海外营收占比 45%。
- 本地化布局:泰国工厂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2025 年启动建设,主打高性价比车型。
五、战略目标:15 年跻身全球前五
雷军提出 “技术普惠” 理念,计划通过 15-20 年努力,将小米汽车打造成全球前五车企。2025 年作为关键年,其核心策略包括:
- 产能爬坡:二期工厂投产保障 35 万辆交付,三期工厂规划预留增长空间。
- 技术卡位:300 亿元研发投入聚焦三电、智驾、生态,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 生态破局:共享充电网络、推动行业标准统一,以开放姿态整合资源。
通过以上布局,小米汽车正从 “科技跨界者” 向 “智能出行生态构建者” 转型,其能否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中持续突破,值得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