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位于北京大兴区的工厂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具体进展和规划如下:
一、工厂定位与产能规划
- 核心项目概况
大兴区瀛海镇的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是小米汽车的重要配套项目,总建筑面积 1.05 万平方米,预计 2025 年 5 月底交付投产。该园区聚焦电控系统、智能网联车载设备等核心零部件研发与制造,为小米汽车两款车型提供配套生产,预计 2025 年产量可达37 万辆。
- 产能协同布局
小米汽车在北京亦庄新城(通州区)的整车工厂分为两期建设:
- 一期工厂(通州区景盛南四街)已于 2023 年竣工,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实际交付量达 13.5 万辆。
- 二期工厂(亦庄新城 YZ00-0606 街区)于 2024 年动工,2025 年 6 月竣工后预计年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总产能目标达35 万辆 / 年。二期工厂紧邻一期,通过优化产线流程,实际产能利用率已突破 200%,月均产能达 2.4 万辆。
二、生产车型与市场表现
- 主力车型
小米汽车当前核心产品为SU7 系列,包括标准版、Pro 版、Max 版及 2025 年 2 月上市的SU7 Ultra(售价 52.99 万元起)。SU7 凭借三电机四驱、1.98 秒零百加速等性能参数,2025 年一季度以 75,869 辆的交付量稳居新势力车型销量榜首,累计锁单量超 43 万台,剩余未交付订单约 15 万台。
- 新车型规划
小米计划于 2025 年推出新车型YU7,定位中高端市场,预计 8 月上市。该车型将依托大兴零部件产业园的配套产能,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三、技术创新与环保实践
- 智能制造技术
小米汽车工厂引入超过 700 个机器人,实现冲压、压铸、车身、涂装、电池、总装六大工艺的 100% 自动化,每 76 秒下线一台整车。例如:
- 压铸车间采用 9100t 压铸机,实现 72 个零件一体化成型,焊点减少 840 个,生产效率提升近 10 倍。
- 电池车间通过 AI 算法实现 100% 高精度检测,确保 “零缺陷交付”。
- 绿色制造措施
工厂遵循 “环保绩效 A 级企业” 标准,采用多项可持续发展技术:
- 废水处理:通过预处理、混合污水处理等工艺,实现 “零” 重金属排放,循环用水比例达 50%。
- 废气治理:涂装车间采用水性环保涂料和干式纸盒喷漆房,VOCs 排放较传统工艺降低 50%,并通过 RTO 直燃技术实现废气处理效率 99% 以上。
- 清洁能源: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年发电量 1640 万度,相当于种植 54 万棵树,减少碳排放 9905 吨。
四、经济与就业影响
- 区域经济拉动
大兴零部件产业园及亦庄整车工厂的建设,带动了上下游供应链企业集聚,形成 “办公 — 生产 — 物流” 一体化产业生态。例如,武汉江夏区 N3 前副车架焊接生产线落地,年产 30 万套零部件,强化了长三角与华中供应链布局。
- 就业机会创造
工厂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普工月薪约 8000-12000 元,包含五险一金、免费住宿及餐补。例如,大兴零部件产业园招聘普工、质检员等岗位,要求 18-40 岁,接受两班倒,部分岗位提供长白班。亦庄工厂则通过双班制提升产能,同步推进人才培训与校企合作。
五、未来发展方向
- 产能扩展
小米计划在亦庄工厂二期旁规划 52 公顷地块作为三期用地,未来工厂总面积或达 105 公顷,进一步扩大产能以应对订单需求。同时,武汉生产基地(规划占地 2000 亩)预计 2026 年投产,形成 “南北双基地” 格局。
- 技术升级
小米持续投入研发,目标 2026 年推出固态电池车型,续航突破 1000km,并探索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前沿技术。此外,工厂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智慧能源管控、污染物排放智能管理,提升生产效率与环保水平。
六、当前状态与用户关注点
- 建设进度:大兴零部件产业园预计 2025 年 5 月底交付投产;亦庄二期工厂 6 月竣工,7-8 月正式投产。
- 交付周期:SU7 部分订单交付周期仍较长(如 Pro 版需等待约 11 个月),但二期投产后产能压力将显著缓解。
- 参观体验:小米汽车工厂已开启常态化参观,游客可通过小米汽车 APP 预约,体验生产线、食堂及文创产品。
总结
小米汽车大兴工厂作为其智能制造战略的重要一环,通过高效产能布局、技术创新与绿色实践,正逐步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标杆。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及新车型推出,小米有望在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交付目标,并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同时,工厂的建设与运营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就业增长及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