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 SU7 的质量表现呈现出显著的两极分化特征。作为小米首款量产车型,SU7 在智能驾驶、安全配置等方面展现出科技企业的创新优势,但在供应链管理、软件稳定性等领域仍存在成长中的阵痛。以下从核心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优势:科技基因与安全硬实力
- 智能驾驶系统表现亮眼
小米 SU7 搭载的 Xiaomi Pilot Pro 智驾系统,在自动泊车场景中展现出行业领先水平。其代客泊车功能基于端到端模型,可在地下车库以最高 23km/h 速度巡航,1 分 10 秒内完成断头路车位泊车。2025 年第一季度车质网新能源质量榜单中,SU7 凭借智能驾驶的精准性和稳定性,力压特斯拉 Model Y、问界 M9 等车型,位列亚军。
- 被动安全性能行业标杆
在 C-NCAP(2024 版)碰撞测试中,SU7 综合得分率 93.5%,乘员保护、VRU 保护、主动安全三大项均超行业平均水平,8 项细分测试进入前 20%。中保研测试更以全项 G + 评级刷新纪录,其钢铝混合车身高强度材料占比达 90.1%,A 柱采用 2000MPa 热成型钢,在小偏置碰撞中通过 “车轮旋转 + 车体滑移” 设计,将乘员加速度 OLC 控制在 25g 以内。
- 三电系统可靠性提升
顶配车型搭载的 800V 高压平台,配合宁德时代三元锂麒麟电池,CLTC 续航达 800km,15 分钟补能 350km。标准版采用弗迪磷酸铁锂电池,虽在低温环境下续航衰减约 20%,但凭借刀片电池的针刺测试安全性,仍在出租车等高频使用场景中表现出超 80 万公里无大修的耐久性。
二、现存争议:成长中的痛点
- 软件策略与供应链风险
2025 年 1 月,小米召回 30931 辆 SU7 标准版,因软件授时同步异常导致自动泊车误判静态障碍物,引发多起剐蹭事故。尽管通过 OTA 完成修复,但用户对智能驾驶的信任度仍受影响。此外,标准版随机混装弗迪与宁德时代电池,用户无法自主选择,而 2025 年 3 月安徽高速事故中,搭载弗迪电池的 SU7 在碰撞后 3 秒起火,暴露高速撞击下的电池防护短板。
- NVH 控制与用户体验
车主普遍反映,SU7 高速行驶时风噪(120km/h 时车内噪音达 68dB)和胎噪(米其林 PS4 轮胎低频共振)明显,单层玻璃设计导致隔音效果弱于竞品。部分用户通过改装大白鲨隔音材料,将车内噪音降低 7-10dB,但官方尚未推出原厂解决方案。
- 售后服务网络短板
尽管小米在 2024 下半年售后服务能力报告中超越蔚来、特斯拉,但截至 2025 年 3 月,全国服务网点仅覆盖 80 个城市,低于比亚迪(300+)和特斯拉(150+)。用户反馈中,约 15% 的维修案例需等待 3 天以上配件,部分三四线城市车主需跨城维修。
三、市场反馈与行业启示
- 销量与口碑分化
2025 年 3 月,SU7 交付量突破 2.9 万台,累计交付超 18 万辆,但二手车平台数据显示,事故曝光后车价暴跌 30%,部分车主因电池安全担忧选择 “亏本卖车”。在车质网 “百名车主评新车” 调查中,SU7 综合得分 86 分,舒适性和动力表现获好评,但中控台用料和后排空间成为主要扣分点。
- 行业警示意义
小米 SU7 的质量争议折射出新势力车企的共性挑战:
- 供应链深度整合不足:依赖第三方供应商导致品控波动,如电机混用苏州汇川与联合电子,部分批次出现减速器异响。
- 软件迭代与硬件协同失衡:智能驾驶功能过度依赖算法升级,忽视传感器冗余设计,纯视觉方案在复杂场景下识别率不足。
- 安全冗余与成本控制矛盾:为压缩售价,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双目摄像头探测距离仅 200 米,远低于竞品 500 米水平。
四、未来改进方向
- 强化电池安全验证
针对弗迪电池的高速碰撞起火问题,建议小米联合比亚迪开展专项测试,公开电池包在 120km/h 碰撞下的热失控数据,并推动行业建立整包级强制认证标准。
- 优化智能驾驶冗余设计
借鉴特斯拉 Autopilot 的三目摄像头 + 毫米波雷达方案,为标准版 SU7 增配补盲激光雷达,将探测距离提升至 500 米,同时引入驾驶员注意力监测系统,避免 “脱手驾驶” 风险。
- 加速服务网络下沉
借鉴理想汽车 “城市旗舰中心 + 卫星服务站” 模式,2025 年内将服务网点扩展至 150 个城市,同时推出 “上门取送车” 和 “24 小时应急救援” 服务,提升用户体验。
五、消费者决策建议
- 推荐人群:追求科技体验的年轻用户、小米生态忠实粉丝、注重被动安全的家庭用户。
- 谨慎考虑:对 NVH 敏感的用户、高频长途驾驶需求者、三四线城市无服务网点区域的消费者。
- 购买策略:优先选择搭载宁德时代电池的 Pro/Max 版本,提车后关注 OTA 更新(如 1.4.0 版本新增路口掉头功能),并通过第三方改装提升隔音性能。
总体而言,小米 SU7 展现出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创新魄力,但在质量稳定性和用户体验细节上仍需向传统车企学习。随着服务网络完善和软件迭代,其综合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