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产线已进入规模化扩张阶段,北京工厂二期投产与武汉基地建设形成双轮驱动,产能规划与技术布局呈现以下特点:
一、产能布局:北京工厂二期投产,武汉基地蓄势待发
- 北京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 一期工厂:位于北京经开区,原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生产流程优化,2024 年实际产能提升至 20 万辆,支撑了 SU7 车型的交付需求。2025 年一季度月均产能达 2.5 万辆,SU7 累计订单突破 40 万辆。
- 二期工厂:
- 2025 年 4 月完成规划验收,总建筑面积 40 万平方米,设计年产能超 30 万辆,预计 7-8 月正式投产。投产后北京基地总产能将突破 50 万辆,支撑全年 35 万台交付目标。
- 二期工厂采用模块化产线设计,兼容 SU7、YU7 等多车型柔性生产,可快速切换产品配置以应对市场需求变化。
- 武汉智能汽车工厂
- 规划建设中,定位为小米汽车南方生产枢纽,一期工程预计 2026 年投产,初期年产能规划 20 万辆,未来可扩展至 50 万辆。该基地将重点生产经济型车型,覆盖 15-25 万元价格区间,与北京工厂形成高低搭配。
二、车型与技术:SU7 与 YU7 双车并行,自研技术深度应用
- 主力车型产能分配
- SU7 系列:
- 2024 年 3 月上市后成为爆款,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北京工厂一期产能主要保障其生产。
- SU7 Ultra(售价 81.49 万元)搭载 1548 马力动力系统,0-100km/h 加速 1.98 秒,定位高端性能市场,月产能约 3000 辆。
- YU7(小米御 7):
- 2025 年 6-7 月上市,定位中大型纯电 SUV,轴距 3000mm,双电机版综合功率 691 马力,续航 820 公里。
- 二期工厂投产前,YU7 试生产依托一期工厂预留产线,正式投产后二期工厂将承担其主要生产任务,初期月产能目标 1.5 万辆。
- SU7 系列:
- 核心技术落地
- 一体化压铸:北京工厂配备 9100 吨压铸岛集群,实现 SU7 后地板 72 合 1 压铸,减少 840 个焊点,车身减重 17%。该技术将应用于 YU7,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
- 三电系统:
- 电池:SU7 Max 版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800V 高压平台),YU7 采用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支持超快充技术。
- 电机:自研 V6s 电机转速达 21,000rpm,YU7 双电机版峰值功率 508kW,动力性能对标保时捷卡宴 Turbo S。
- 智能驾驶:SU7 Ultra 搭载英伟达 Orin-X 芯片,支持 L2.9 级辅助驾驶;YU7 原计划搭载 Thor 芯片,但因英伟达产能问题推迟,可能改用双 Orin-X 过渡方案。
三、供应链与政策:全球化布局与安全合规并重
- 供应链管理
- 关键部件:电池(宁德时代、比亚迪)、电驱(汇川技术)、智能座舱(德赛西威)等核心供应商均签订长期协议,确保产能稳定。
- 本土化:70% 零部件实现国产化,包括拓普集团的一体化压铸车身、三花智控的热管理系统等,降低地缘政治风险。
- 风险应对:建立 “双备份” 机制,如芯片采购同时锁定英伟达 Orin-X 与地平线征程 6,电池储备三元锂与磷酸铁锂两种技术路线。
- 政策合规
- 电池安全:工信部新规要求动力电池热失控后 2 小时不起火,小米对 SU7 电池舱增加 8mm 气凝胶隔热层,YU7 电池包重新设计,测试周期延长 3 个月。
- 智能驾驶宣传:停止使用 “自动驾驶” 等术语,SU7 用户手册明确标注 “事故责任由驾驶员承担”,展厅演示画面叠加警示标识。
四、挑战与未来规划
- 短期挑战
- 产能爬坡:二期工厂设备调试进度 67%,技工缺口 300 人,需在 2025 年三季度前完成人员培训与产线优化。
- 芯片供应:英伟达 Thor 芯片延期至 2026 年,YU7 可能推迟至 2025 年 Q4 交付,影响全年交付目标达成。
- 中长期布局
- 技术储备:2025 年研发投入超 300 亿元,重点突破固态电池、4680 大圆柱电池、自研智驾芯片等领域。
- 产能扩张:武汉工厂 2026 年投产后,全国总产能将突破 100 万辆,支撑 2026 年 50 万台交付目标。
- 市场策略:SU7 主打 20-30 万元市场,YU7 覆盖 30-40 万元区间,2026 年推出 15 万元级增程 SUV “昆仑”,形成全价格段覆盖。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产线进入 “量质齐升” 阶段,北京工厂二期投产与武汉基地建设推动产能突破,SU7 与 YU7 双车战略覆盖主流市场,自研技术与供应链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尽管面临芯片延期与政策合规压力,小米通过灵活调整与技术储备,仍有望实现 35 万台交付目标,并为 2026 年市场扩张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