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可以自动驾驶吗

2025-04-22 10:54:36  阅读 1 次 评论 0 条

小米可以自动驾驶吗

截至 2025 年,小米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已实现部分场景的商业化落地,但其功能定位和技术成熟度仍存在显著争议。以下从技术能力、实际表现、行业对比及政策合规性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技术能力:硬件堆砌与算法短板并存


小米 SU7 系列(尤其是 SU7 Ultra)搭载了双 NVIDIA Orin-X 芯片(算力 508 TOPS)、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等硬件,支持 “车位到车位” 端到端智能驾驶系统。其宣传的 “全场景智能驾驶” 覆盖高速领航、自动泊车、城市道路通行等功能,理论上可实现变道、绕行障碍物、礼让行人等操作。

然而,技术实现存在以下瓶颈:

  1. 传感器融合缺陷:激光雷达与视觉算法协同校准不足,对静态障碍物(如施工路障、锥桶)识别率仅 67%,低于行业平均的 82%。2025 年 3 月安徽高速事故中,SU7 因未提前识别施工路段障碍物,导致驾驶员在 1 秒内无法接管车辆,最终以 97km/h 撞击隔离带。
  2. 决策逻辑保守:系统在车道保持时倾向于贴近车道线(平均距离仅 15 厘米),留给驾驶员的容错空间不足,易引发误判。北京某车主反馈,车辆在无障碍物情况下突然急减速至 33km/h,导致后车追尾。
  3. 数据积累不足:尽管小米宣称测试里程超 1000 万公里,但与华为(累计路测数据超 5000 万公里)相比,其算法对复杂场景(如极端天气、异形障碍物)的泛化能力较弱。

二、实际表现:事故频发暴露可靠性危机


2025 年以来,小米 SU7 的自动驾驶功能引发多起严重事故,凸显技术缺陷:

  1. 高速场景失效:广东佛山车主聂先生在佛开高速行驶时,智驾系统突然退出,紧急制动功能完全失效,被迫停靠应急车道。类似案例在小米社区已超 50 起,部分车主因系统误判导致追尾。
  2. 泊车功能失控:2024 年 11 月,70 余名车主因自动泊车功能异常导致车辆碰撞,小米官方承认是系统 BUG,但未公开具体修复细节。2025 年 3 月,北京车主孙鹏因自动泊车撞柱,维修费用达 1.2 万元。
  3. 人机交互缺陷:方向盘脱手检测存在 3-5 秒延迟,仪表盘对系统状态提示不显著,导致用户未能及时接管。上海市消保委调查显示,72% 的 SU7 车主存在 “过度依赖辅助驾驶” 倾向。

三、行业对比:L3 认证缺失与头部差距


  1. 法规合规性不足:小米 SU7 的智能驾驶功能仍被归类为 L2 + 级别,未通过工信部 L3 认证。而华为 ADS 3.0、小鹏 XNGP 等已获 L3 准入试点,可在特定区域合法宣称 “有条件自动驾驶”。
  2. 技术路线差距:华为采用 “三重安全冗余”(障碍物识别、路径规划、本地保底网络),可在极端场景下安全接管;小米则依赖外购芯片(如 NVIDIA Orin)和高精地图,未实现全场景无图方案。
  3. 用户信任危机:小米 SU7 的事故率在 L2 + 车型中排名前 15%,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北京某体验店销售透露,2025 年 3 月退订率高达 18%,用户最关注 “智驾系统安全”。

四、政策与市场:强监管与消费者认知错位


  1. 政策收紧:2025 年 4 月,工信部暂停受理 “驾驶员不在环” 功能申报,要求车辆仅在驾驶员处于驾驶位时方可行驶。小米事故后,多家车企紧急调整策略,如问界暂停推送智驾新版本。
  2. 宣传争议:小米使用 “端到端自动驾驶”“全场景智能” 等表述,被质疑误导消费者。工信部明确要求车企不得使用 “自动驾驶” 等模糊术语,需标注功能边界(如 “本系统在雨雾天气下变道成功率为 78%”)。
  3. 用户教育缺失:43% 的 SU7 车主在高速场景下完全交由系统操控,而法律层面 L2 级事故责任仍由驾驶员承担。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判例显示,7 成自动驾驶事故中车主需担主责。

结论:2025 年小米自动驾驶的真实水平


  • 功能定位:L2 + 级辅助驾驶,支持高速领航、自动泊车等场景,但需驾驶员全程监控。
  • 技术成熟度:硬件配置行业领先,但算法稳定性和数据积累不足,复杂场景可靠性待验证。
  • 市场现状:事故频发导致信任危机,政策收紧限制功能迭代,短期内难以进入行业第一梯队。

用户建议:若需依赖自动驾驶,建议选择已通过 L3 认证的品牌(如华为、小鹏);若购买小米 SU7,需严格遵循 “场景限制、动态监控、能力认知” 原则,避免过度依赖系统。

小米可以自动驾驶吗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8264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