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的小米电动车展现出了显著的产品力和市场竞争力,尤其是旗舰车型SU7 Ultra和中大型 SUVYU7,在性能、智能化和生态整合方面表现突出,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短板。以下从核心维度展开分析:
一、性能与技术:赛道级表现与技术突破
- SU7 Ultra:重新定义豪华电动车天花板
作为小米首款高端车型,SU7 Ultra 以52.99 万元起的价格,搭载三电机系统(V8s+V6s),最大功率 1138kW,零百加速仅需1.98 秒,最高时速 350km/h,性能对标保时捷 Taycan Turbo S。其搭载的宁德时代麒麟 II 电池包支持 16C 放电倍率和 1330kW 瞬时功率,配合每分钟 270 万焦耳的散热能力,可实现纽北赛道连续两圈极速驾驶不衰减。底盘配置双腔空气弹簧、扭矩矢量控制系统和碳陶瓷制动盘,操控上限极高,原厂即可下赛道。
- YU7:中大型 SUV 的均衡之选
YU7 提供后驱和四驱版本,CLTC 续航最高 725km,搭载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支持快充(15 分钟补能 350-510km)。其搭载的小米自研电机功率密度达 8kW/kg,动力响应迅速,四驱版零百加速 4.6 秒,兼顾日常驾驶与性能需求。
二、智能化:生态整合与争议并存
- 智能驾驶:功能丰富但稳定性待验证
SU7 Ultra 搭载Xiaomi HAD 全场景智能驾驶系统,支持高速 NOA 和代客泊车,城市 NOA 计划 2025 年 8 月全国开通。硬件上配备 1 颗 128 线激光雷达、11 颗摄像头和双 Orin 芯片,算力达 11.45EFLOPS。但用户反馈显示,自动泊车和 NOA 功能存在事故案例,例如自动泊车时未识别障碍物导致碰撞,高速 NOA 状态下因施工改道未及时应对。小米已通过 OTA 升级优化系统,但智能驾驶的可靠性仍需时间验证。
- 智能座舱:人车家生态的深度融合
SU7 Ultra 标配Xiaomi HyperOS,支持五屏联动(16.1 英寸中控屏 + 56 英寸 HUD + 后排双 Pad),并深度整合米家生态,可远程控制智能家居设备。语音交互响应迅速,支持分区唤醒和情感化反馈,但车机操作逻辑偏向手机系统,部分功能需多级菜单,学习成本较高。
三、市场反馈与用户评价:热度与争议交织
- 销量与口碑
SU7 Ultra 开售 10 分钟大定突破 6900 台,2 小时破 1 万台,热度远超预期。用户对其外观设计(如闪电黄、鹦鹉绿配色)和性能表现(零百加速、模拟声浪)评价较高,但对内饰用料(塑料感强)和智能驾驶稳定性存在争议。YU7 则以 20-30 万元的定价,在中大型 SUV 市场中性价比突出,但品牌认知度仍需提升。
- 售后服务与网络覆盖
小米在全国拥有 520 余家售后网点,但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覆盖不足,预约试驾和维修需排队。售后服务政策包括 7 天无理由退货和 1 年保修,但用户反馈售后响应速度较慢,事故处理流程复杂。
四、竞争对手对比:性能与生态的差异化优势
- 极氪 007 与智己 L6
极氪 007 在自动泊车(支持 300 + 场景)和充电速度(10 分钟补能 275km)上领先,智己 L6 则以灵蜥数字底盘和四轮转向系统在操控上占优。相比之下,小米 SU7 在性能(零百加速 1.98 秒)和生态整合(米家互联)上更具差异化。
- 特斯拉 Model 3
Model 3 以成熟的 FSD 和品牌影响力占据市场,但小米 SU7 在续航(CLTC 630km vs. 606km)和智能化(语音交互、生态联动)上更符合中国用户需求。
五、供应链与政策支持:产能与政策红利
- 供应链稳定性
小米 SU7 的核心零部件(电池、电机、电控)均来自国内供应商,如宁德时代、汇川联合,供应链本土化率超 90%,有效降低成本并确保产能。2024 年通过双班生产实现单月交付破万,2025 年产能进一步提升,交付周期缩短至 4-6 周。
- 政策利好
2025 年国家延续新能源汽车补贴,报废旧车购买新能源车可获 2 万元补贴,叠加地方充电设施建设(如小米自建 600kW 超充站),进一步刺激市场需求。
六、总结:适合哪些用户?
- 追求极致性能与科技感:SU7 Ultra 的赛道级性能和智能化配置,适合预算充足、注重驾驶体验的用户。
- 家庭用户与城市通勤:YU7 的大空间和长续航,适合多口之家和长途出行需求。
- 小米生态忠实用户:深度整合米家设备的车型,适合已有小米智能家居的用户。
七、购买建议
- 关注智能驾驶更新:等待城市 NOA 功能全面开通,并观察后续 OTA 优化。
- 实地体验售后服务:优先选择有小米之家的城市购车,确保维修便利性。
- 对比竞品:若注重品牌和保值率,可考虑特斯拉;若追求性价比和生态整合,小米是更优选择。
总体而言,2025 年的小米电动车在性能、智能化和生态整合上表现亮眼,但作为新势力品牌,其品牌积淀和售后网络仍需完善。若能持续优化用户体验,小米有望在高端电动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