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2025 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小米汽车与吉利集团呈现出差异化的竞争态势与战略布局,双方在销量表现、产品规划、技术路线及区域市场策略上均展现出显著特点。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销量表现:小米快速崛起,吉利稳居头部
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汽车首款车型 SU7 以 75,869 辆的销量位居中国轿车市场第四,成为新能源领域的 “黑马”。其 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000 辆,延续了自 2024 年 10 月以来连续五个月交付超 2 万辆的稳定表现。相比之下,吉利旗下车型星愿以 89,215 辆的销量登顶榜首,五菱宏光 MINIEV、比亚迪海鸥紧随其后,形成 “传统车企主导,新势力追赶” 的格局。吉利通过银河系列、极氪、领克等多品牌矩阵,新能源销量占比近 50%,2025 年目标销量达 150 万辆。
二、产品规划:小米聚焦高端市场,吉利加速技术迭代
小米汽车在 2025 年继续深耕高端市场,除 SU7 外,SU7 Ultra 于 2 月上市,搭载三电机全轮驱动系统,0-100km/h 加速仅需 1.98 秒,预售价格 81.49 万元。此外,网传小米计划推出对标理想 L7/L8/L9 的增程式 SUV 及纯电车型,但官方尚未确认。吉利则以 “产品大年” 为核心,2025 年将推出 10 款全新新能源车型,包括极氪 007 GT、领克 900 EM-P 等,并计划在第四季度发布第五代超醇电混技术,覆盖从经济型到豪华型的全价格带。
三、技术路线:小米借力生态整合,吉利强化自研能力
小米汽车依托 “人车家全生态” 战略,将 SU7 打造成智能家居的移动终端,车机系统深度整合米家设备控制功能。在自动驾驶领域,小米通过 Carwith 2.0 版本适配主流车机系统,实现手机与车机的无缝互联。吉利则以 “全域 AI 智能化” 为核心,自主研发的 SEA 浩瀚架构已应用于极越 07 等高端车型,并与百度合作推出 CarLife 增强版,提升车机交互体验。此外,吉利神盾短刀电池能量密度达 190Wh/kg,10%-80% 充电仅需 17 分钟,安全性通过钢针穿刺测试,成为其技术壁垒之一。
四、区域布局:小米依托供应链集群,吉利深耕全球化
小米汽车的供应链高度依赖广东地区,惠州的德赛西威、TCL 华星等企业为其提供座舱域控、中控屏等核心部件。肇庆高新区虽未直接提及小米生产基地,但作为小鹏汽车的大本营,其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小米提供了潜在配套支持。吉利则通过全球化战略加速出海,计划在中东冲击中国品牌第一,泛欧及东欧市场进入前三,并依托领克、极氪、沃尔沃等品牌协同拓展国际市场。
五、政策与市场环境:广东补贴助力,智驾竞争白热化
广东省 2025 年推出的新能源汽车置换补贴政策(最高 1.5 万元)为两家企业提供了市场利好。在智能驾驶领域,比亚迪、吉利、华为等企业掀起 “平民智驾” 竞争,吉利计划 2025 年 3 月发布全民 AI 战略,而小米 SU7 的智驾系统仍以基础功能为主,尚未达到高阶水平。华为 ADS 3.0 虽在技术上领先,但高成本使其难以普及,市场呈现 “性价比路线” 与 “高端技术路线” 并存的局面。
六、潜在挑战与机遇
小米汽车需解决产能爬坡与售后服务网络扩张的问题,其北京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计划 2025 年完工,能否支撑销量目标仍需观察。吉利则面临多品牌协同与燃油车转型压力,尽管其强调 “油电平权”,但在智能驾驶算法迭代速度上需进一步提升。双方在电池技术上的竞争(如吉利神盾短刀电池与小米采用的宁德时代 / 比亚迪电池)将直接影响产品竞争力。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凭借生态整合与高端定位快速切入市场,吉利则以技术自研与全球化布局巩固优势。两者在销量、产品、技术路线上形成差异化竞争,共同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智能化、规模化发展。未来,供应链稳定性、政策响应速度及技术迭代能力将成为决定市场格局的关键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