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有自动驾驶吗

2025-04-22 10:44:51  阅读 7 次 评论 0 条

小米有自动驾驶吗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已在部分车型上实现了L2 级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但尚未推出符合法规定义的L3 级及以上自动驾驶量产车型。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小米自动驾驶技术的现状


  1. 功能覆盖与用户体验
    小米 SU7 等车型已搭载 ** 高速领航辅助(NOA)城市领航辅助(NOA)** 功能。例如,2024 年 10 月全量推送的 “全国城市 NOA” 支持在无高精地图的情况下,通过纯视觉感知实现路口通行、灵活绕行、小路通行等场景的辅助驾驶。这一功能通过端到端大模型技术优化轨迹规划,提升了通行效率和拟人化体验。

  2. 技术路线与硬件配置
    小米采用纯视觉方案,依赖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如 SU7 标准版配备 9 颗摄像头和 1 颗毫米波雷达),未搭载激光雷达。这种方案成本较低,但在复杂场景(如施工路段、不规则障碍物)中存在识别局限性。例如,2025 年 3 月的小米 SU7 高速事故中,NOA 系统未能识别施工路障,导致碰撞。

  3. 法规与安全边界
    根据中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目前市售车辆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均属于L2 级(驾驶员需全程监控)。小米 SU7 事故后,应急管理部明确强调 “智驾≠‘自驾’,安全需紧握在驾驶员手中”。


二、小米的技术规划与挑战


  1. 量产目标与时间线
    雷军在 2025 年两会期间提出,力争 2026 年实现高速和城市自动驾驶的量产应用,并建议加快全国性测试验证和法规完善。这意味着 2025 年仍处于技术迭代和法规适配阶段,L3 级自动驾驶尚未达到大规模商用条件。

  2. 技术瓶颈与改进方向

    • 感知能力不足:纯视觉方案在夜间、复杂光照或临时施工场景中易失效。小米需提升多传感器融合(如加入激光雷达)或车路协同(V2X)能力。
    • 端到端大模型的可靠性:尽管小米已应用端到端技术,但模型 “幻觉” 问题可能导致极端场景下的决策失误。
    • 数据闭环与用户信任:事故后用户对小米智驾的安全性存疑,需通过更多测试数据和透明化沟通重建信任。

  3. 法规与生态协同
    北京市 2025 年 4 月实施的《自动驾驶汽车条例》为 L3 级测试提供了法律框架,但量产仍需全国性法规统一。此外,雷军建议推动自动驾驶专属保险和数据共享标准,以降低推广门槛。


三、行业对比与竞争态势


  1. 头部车企的进展
    特斯拉 FSD、小鹏 XNGP 等已在部分城市开放 L2 + 功能,但同样受限于法规。华为 ADS 2.0 通过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实现更优的障碍物识别,但成本较高。

  2. 小米的差异化策略
    小米以 “无图” 和端到端技术为卖点,试图通过算法优化弥补硬件短板。例如,其道路大模型可实时生成拓扑结构,替代传统高精地图。但这一路线的成熟度仍需市场验证。


四、用户如何看待小米自动驾驶?


  • 优势:价格亲民(SU7 起售价约 20 万元)、功能迭代快(2024 年完成四次大版本更新)。
  • 风险:纯视觉方案的安全冗余较低,极端场景下依赖驾驶员及时接管。
  • 建议:用户需明确 L2 级辅助驾驶的边界,避免过度依赖,尤其在施工路段或夜间驾驶时需保持警惕。

总结


2025 年,小米汽车已具备L2 级智能辅助驾驶能力,但受限于技术成熟度和法规,尚未实现 L3 级自动驾驶的量产。若计划购买小米汽车,建议关注其后续 OTA 升级(如 2025 年底的端到端智驾先锋版)和法规进展,同时理性评估辅助驾驶的适用场景与风险。

小米有自动驾驶吗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8258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