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的,2025 年的小米汽车属于国产车。以下从品牌归属、生产布局、供应链体系及政策定义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品牌与研发:中国企业主导
小米集团作为中国本土科技巨头,其汽车业务由全资子公司小米汽车有限公司独立运营,法定代表人为雷军。从 2021 年宣布造车至今,小米始终坚持全栈自研策略,累计申请超 700 项汽车相关专利,涵盖自动驾驶、电池技术、智能座舱等核心领域。2024 年小米汽车研发投入达 240 亿元,占全年营收的 4.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种深度技术投入确保了小米汽车从设计到制造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符合国产车定义中 "中国人自行设计并制造" 的核心标准。
二、生产布局:中国本土为核心
小米汽车的生产体系以北京超级工厂为绝对核心:
- 北京基地:位于亦庄经济开发区,分两期建设。一期工厂已于 2024 年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6 月竣工,新增产能 15 万辆,总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 / 年。工厂配备 29 个研发实验室、2.5 公里测试跑道及 700 余台机器人,实现关键工艺 100% 自动化。
- 武汉基地:规划占地 2000 亩,预计 2025 年启动建设,未来将辐射华中市场。
- 海外布局:虽计划在泰国建厂(年产能 15 万辆),但 2025 年海外营收占比预计仅 45%,且主要面向东南亚市场。中国本土仍是小米汽车的生产重心。
三、供应链体系:国产化率超 90%
小米汽车的供应链呈现本土化主导、全球化协同特征:
- 核心部件:
- 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与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双供应商体系,覆盖 800V 高压平台技术。
- 电机:汇川技术联合研发的 V6s 超级电机(转速 21,000rpm),适配高性能车型。
- 智能系统:德赛西威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地平线自动驾驶芯片,均为中国本土企业供应。
- 本土化深度:超过 46 家 A 股上市公司参与小米汽车供应链,包括拓普集团(底盘系统)、福耀玻璃(全车玻璃)等,单车国产零部件价值占比超 90%。
- 外资供应商本地化:如博世(ESP 系统)、布雷博(制动卡钳)等外资企业,其相关产品均在中国境内生产,符合 "国产制造" 标准。
四、政策定义与行业共识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标准,国产车需满足以下条件:
- 品牌归属:由中国企业控股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 生产地:整车制造在中国境内完成。
- 核心技术:关键系统(动力、智能、底盘)具备自主研发能力。
小米汽车完全符合上述标准:
- 品牌层面:小米汽车有限公司为小米集团全资子公司,无外资持股。
- 生产层面:北京、武汉基地承担全部整车制造,泰国工厂尚未投产。
- 技术层面:自动驾驶、电池管理等核心技术均为自研,且已通过工信部新车申报。
五、市场验证与用户认知
2024 年小米 SU7 上市后,9 个月累计锁单超 24.8 万辆,用户调研显示93% 的消费者认为小米汽车是国产车。这种认知不仅基于品牌归属,更源于其本土化生产、本土化服务的全链条布局 ——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已在中国 65 城开设 235 家门店、127 家服务网点,形成覆盖 75 城的销售服务网络。
结论
2025 年的小米汽车在品牌归属、生产制造、供应链体系及技术研发等方面均深度根植于中国本土,完全符合 "国产车" 的政策定义与行业共识。尽管小米在全球化布局上有所动作,但其核心产能、研发资源及市场重心仍集中在中国,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典型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