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小米汽车在 2025 年并未正式推出增程式电动车,但已明确规划了相关产品路线。以下是基于最新行业动态和官方披露的关键信息整理:
一、产品规划与技术路线
- 增程式车型定位
小米计划在 2026 年推出首款增程式 SUV 车型,内部代号 “昆仑”。该车将采用三排六座布局,主打家庭用户市场,直接对标理想 L9、问界 M9 等竞品。
- 技术亮点:搭载 1.5T 增程器与双电机系统,纯电续航预计达 400 公里(CLTC 工况),综合续航超 1000 公里,部分测试数据显示可达 1500 公里。
- 底盘与智能配置:配备后轮转向技术(提升操控灵活性)、激光雷达(支持高阶智驾)及博世 IPB 2.0 智能制动系统。
- 价格策略
预计 “昆仑” 增程 SUV 起售价为 30 万 - 40 万元,较竞品低 10 万 - 15 万元,通过电池容量缩减(增程式车型电池容量仅为同级纯电车的 60%)和供应链优化实现成本控制。
二、市场背景与竞争优势
- 增程式技术趋势
2025 年增程式电动车市场份额同比增长 78.7%,销量达 116.7 万辆,成为新能源汽车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其核心优势在于解决续航焦虑,尤其在三四线城市充电设施不足的背景下,增程式车型更受家庭用户青睐。
- 小米的差异化策略
- 生态协同:小米汽车深度整合米家 IoT 生态,支持 2000 + 智能设备无感控制,例如车辆驶入地库时自动触发 “归家模式”,同步开启家中空调、热水器等。
- 硬件 DIY 模式:部分非安全相关的车规级部件(如中控屏、麦克风、椅背平板支架)支持消费电子级硬件替换,用户可根据需求灵活升级,降低换车频率。
- 成本控制:通过投资近 50 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小米可实现零部件成本优化,例如增程式 SUV 的电池成本较纯电车型降低 30% 以上。
三、量产进展与挑战
- 产能规划
小米北京工厂专注纯电车型(如 SU7、YU7),武汉工厂正在建设中,预计 2026 年投产增程式车型,年产能规划为 60 万辆。
- 技术难点
- 增程器效率:小米已申请 “发动机体积优化” 专利,通过缩小增程器尺寸提升空间利用率,但需平衡发电效率与 NVH(噪声、振动)控制。
- 智能驾驶:尽管搭载激光雷达,但小米需在 2025 年内完成高阶智驾系统(如城市 NOP+)的研发与测试,以应对理想、问界等竞品的技术迭代。
四、用户关注的核心问题
- 续航真实性
增程式车型的综合续航需考虑增程器发电效率与油耗。以 “昆仑” 为例,若纯电续航 400 公里,增程器(1.5T)在馈电状态下的油耗预计为 7-8L/100km,综合续航需实际路测验证。
- 充电与补能
支持直流快充(30 分钟充至 80%),但增程式车型的充电频率低于纯电车,适合长途出行场景。小米计划在 2025 年将充电桩密度提升至一线城市的 1/3,覆盖更多三四线城市。
- 售后服务
小米汽车已在全国布局 150 家服务中心,增程式车型将享受与纯电车型相同的 8 年 / 16 万公里三电质保,但增程器相关部件的保修政策尚未明确。
五、总结与展望
小米增程式 SUV 的推出是其 “技术平权” 战略的重要一步,通过高性价比和生态优势切入家庭用户市场。尽管 2025 年尚未量产,但根据研发进度和供应链准备情况,预计 2026 年上半年可实现交付。若定价与配置符合预期,小米有望在增程式市场与理想、问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