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汽车驾驶体验

2025-04-22 10:30:00  阅读 5 次 评论 0 条

小米汽车驾驶体验

2025 年小米汽车的驾驶体验在动力性能、智能交互、续航能力等方面展现出鲜明的产品特性,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优化的细节。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分析,结合实际体验与技术参数,为你呈现小米 SU7 系列的真实驾驶感受:

一、动力与操控:极致性能与家用定位的矛盾体


1. 动力表现两极分化


  • 高阶版(Ultra/Max):三电机四驱系统带来的 1548 匹马力和 1.98 秒零百加速,在赛道模式下可实现 350km/h 极速,推背感堪比火箭发射。但这种狂暴性能对普通用户并不友好,北京金港赛车场首撞事故中,车辆因转向不足失控撞墙,维修费用超 20 万元,暴露出大马力后驱特性的操控风险。
  • 标准版:单电机后驱版本动力输出偏向保守,加速踏板调校 “贼”,轻点即窜,动能回收力度默认 100%,新手需适应其敏感的动力响应。部分用户反馈,标准版在城市道路超车时需提前 3 秒踩电门,动力储备不如竞品极氪 007。

2. 底盘调校争议


  • 运动化设定:前双叉臂 + 后多连杆悬挂系统配合全主动悬架,在赛道测试中过弯侧倾控制优异,但日常驾驶时底盘偏硬,过减速带颠簸明显,后排乘客舒适性欠佳。
  • 转向手感:方向盘阻尼较重,转向比小(13.5:1),操控精准但长时间驾驶易疲劳,女性用户反馈 “单手打方向吃力”。

二、智能驾驶:激进功能与安全隐患并存


1. 硬件与算法优势


  • 感知系统:搭载激光雷达、12 颗摄像头、5 颗毫米波雷达,配合双 NVIDIA Orin 芯片(算力 508TOPS),支持高速领航、城市道路自动变道、极窄车位泊出等功能。
  • 实际体验

    • 高速场景:NOA 功能在封闭道路表现稳定,自动超车、上下匝道逻辑清晰,长途驾驶可减轻疲劳。
    • 复杂路况:暴雨夜实测中,AEB 紧急制动对施工锥桶识别率低,系统在 60km/h 以上湿滑路面易打滑;夜间 “鬼探头” 场景下,识别延迟达 0.7 秒,存在安全隐患。
    • 自动泊车:官方宣传的 “极窄库位泊出” 功能在实测中成功率约 70%,部分用户反馈自动泊车时发生剐蹭,小米官方虽承担维修费用,但暴露系统稳定性问题。


2. 安全机制


  • 新手保护期:新车前 300 公里强制限速 140km/h,禁用弹射、赛道模式;里程达标后需通过安全测试才能解锁全功率模式。
  • 冗余设计:车身采用 91% 高强度钢,电池包配备 “麒麟 Ⅱ” 热失控防护技术,碰撞后火势向下喷射,保障乘员舱完整性。

三、智能座舱:生态联动与细节短板


1. 车机系统


  • 硬件:16.1 英寸 3K 中控屏 + 7.1 英寸全液晶仪表,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操作流畅度媲美旗舰手机。
  • 软件

    • Xiaomi HyperOS:支持手机应用无缝流转,例如手机播放的视频可直接投屏至车机,微信位置一键发送至导航。
    • 小爱同学:语音指令响应速度快,可控制空调、车窗、座椅按摩等功能,但方言识别准确率有待提升。


2. 生态整合


  • 车家互联:通过米家 APP 可远程控制家中空调、灯光,车辆靠近家门 200 米自动开启玄关灯;后排小米 Pad 6S Pro 接入座椅卡扣后,可控制导航、音乐等功能。
  • 跨设备协同:手机 NFC 钥匙、小米手环无感解锁,支持多设备账号同步,不同用户上车自动加载个性化设置(如座椅位置、音乐偏好)。

3. 舒适性配置


  • 座椅:Alcantara 材质运动座椅包裹性强,但标准版坐垫偏硬,长途驾驶腰部支撑不足。
  • 隔音:四门声学夹层玻璃 + 轮胎噪音消除系统,高速行驶时风噪控制优异,但胎噪在粗糙路面较明显。

四、续航与充电:技术领先与基建瓶颈


1. 续航能力


  • CLTC 工况:标准版 700km,Max 版 810km,Ultra 版 630km,实测高速续航达成率 77%(110-120km/h),城市工况接近标称值。
  • 低温表现:-10℃环境下续航缩水约 30%,配备电池预加热功能,可通过手机 APP 提前开启。

2. 充电效率


  • 超充网络:800V 高压平台支持 480kW 快充,11 分钟补能 10%-80%,但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自建超充站仅覆盖 30 个城市,第三方充电桩适配性参差不齐。
  • 家用充电:支持 11kW 交流慢充,充满需 8.5 小时;第三方充电桩如星云、魔光等品牌兼容性良好,支持即插即充。

五、用户口碑与售后:销量增长下的隐忧


1. 市场表现


  • 销量:2025 年 1 月交付量超 2 万台,连续 4 个月破 2 万,SU7 Ultra 纽北限量版预售 10 分钟订单超 3680 台。
  • 投诉率:车质网数据显示,小米 SU7 投诉销量比为万分之 2.3,低于特斯拉 Model Y(万分之 4.6)和蔚来 ET5T(万分之 7.2),但自动泊车故障占投诉总量的 35%。

2. 售后服务


  • 网点覆盖: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授权服务中心已扩展至 120 个城市,但部分三四线城市仍需依赖合作维修网点。
  • 服务体验:用户反馈维修周期较长(平均 3-5 天),配件供应不足导致等待时间延长,但售后人员态度专业,故障响应及时。

六、竞品对比:性价比与差异化优势


车型价格(万元)零百加速(s)续航(CLTC)智能驾驶核心优势
小米 SU7 Ultra52.99-81.491.98630kmL2 + 级,支持城市领航极致性能、小米生态
特斯拉 Model S81.492.1715kmFSD Beta(L2+)品牌溢价、超充网络
极氪 001 FR76.92.02666kmNZP(L2+)猎装造型、底盘调校
蔚来 ET750.8-53.63.8530-620kmNAD(L2+)换电体系、服务生态

  • 性价比:小米 SU7 Ultra 以 52.99 万元起售,比同性能的特斯拉 Model S Plaid 低 30 万元,配置多出空气悬架、碳纤维套件等。
  • 差异化:小米生态联动、手机互联体验优于竞品,但品牌认知度和超充网络覆盖弱于特斯拉、蔚来。

七、总结:适合的用户群体与购买建议


1. 推荐人群


  • 科技发烧友:追求极致性能与智能体验,愿意为小米生态买单。
  • 家庭第二辆车:适合短途通勤或赛道体验,不建议作为唯一家用车。
  • 性价比敏感型用户:24.59 万元起的标准版在同价位中配置丰富,适合城市代步。

2. 慎选人群


  • 新手司机:动力响应敏感、底盘偏硬,需较长时间适应。
  • 长途出行需求高:超充站覆盖率低,依赖第三方充电可能影响行程。
  • 对品牌溢价有要求:小米汽车品牌认知度仍需提升,商务场景略显不足。

3. 购买建议


  • 选装建议:优先选装智能驾驶包(含激光雷达),城市领航功能对日常通勤有实际帮助。
  • 充电规划:家充桩为标配,第三方充电桩可选择星云、魔光等兼容品牌。
  • 售后注意:保存好维修记录,自动泊车故障可联系官方免费维修并申请积分补偿。

小米汽车 2025 年的驾驶体验呈现出 “性能激进、智能超前、生态闭环” 的特点,但在舒适性、基建配套和品牌积淀上仍有提升空间。对于愿意尝鲜的科技爱好者,它是一款极具话题性的产品;而对于保守型用户,建议等待后续改款或选择成熟品牌。

小米汽车驾驶体验

本文地址:http://www.lmsyx.cn/post/82504.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